延安寶塔:“農”墨重彩繪新村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近日,採訪團走進延安市採訪。延安段活動由延安市委網信辦、延安市農業農村局和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共同承辦。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寶塔區古稱延州,位於陜北黃土高原中部丘陵溝壑區,素有“秦地要區”“塞上咽喉”之稱。
今年5月,延安告別絕對貧困,226萬老區人民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而處在革命聖地“心臟”的寶塔區,在幹部一任接著一任幹的帶領下,農民不再只會種地,不再等著靠天吃飯,他們在這片紅色的熱土上學技術,興産業,謀發展,腰包鼓了,日子好了,心裏也亮堂了。
山溝裏碩果豐收
“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對面山的那個圪梁樑上”……就像陜北民歌裏唱的一樣,延安寶塔的地形也是翻山繞溝。去柳林鎮的孔家溝要爬坡、翻山,到甘谷驛鎮的史家溝要繞過一溝又一溝。可就是在這窮山深溝裏生長的蘋果和紅薯,綠了山溝、紅了高原,讓窮山村成了幸福村。
寶塔區的山上通風透光,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長達2000多小時的地理優勢,十分適合蘋果生長。從1986年開始,延安市寶塔區被確立為蘋果優生區後,寶塔區委、區政府下大力發展蘋果産業。30多年過去了,寶塔區柳林鎮的山上,蘋果樹一棵接著一棵,連成一片蘋果林,成片成片的爛漫在起伏的山頭。
延安寶塔區山地蘋果沿著山峁成片成片綿延幾十公里。杜旭濤/攝
柳林鎮孔家溝村的薛國軍剛開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只栽了11畝果樹,挂果之後第一年收入4000塊,第二年收入1萬塊,眼看著種蘋果收入一年比一年好,薛國軍開始擴大蘋果面積,從11畝到20多畝一直髮展到今天的50多畝。他説:“在溫飽還沒有解決的年代,糧食和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蘋果不能當飯吃,沒人願意種。如今,家裏已經不種莊稼了,全部種果樹。”
2018年,寶塔區蘋果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49.9萬畝,産量35萬噸,産值17億元。
柳林鎮的蘋果紅了一年又一年,甘谷驛鎮的溝裏,紅薯撒開了綠蔓,綿延生長,豐收在望。
依託特有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甘谷驛鎮史家溝種植的紅薯味美香甜、營養豐富。史家溝村第一書記蔡葵説:“史家溝以前農業生産方式落後,在支部引領下,史家溝村黨支部提出摒棄玉米種紅薯的發展思路,開始規模化發展紅薯産業。”
史家溝村千畝紅薯示範園。杜旭濤/攝
田建有曾是史家溝的貧困戶,現在是種紅薯産業的受益戶。他説:“我以前種紅薯用土辦法,種上了也不怎麼管,一年種的只夠自己吃。現在種紅薯政府專門給教技術,推地、鋪地膜、打藥、上糞都和之前不一樣了,我去年自己種紅薯收入8千多元。”
截至目前,甘谷驛鎮全鎮紅薯種植面積達到6000余畝,覆蓋了全鎮所有村組,全鎮30%以上的農戶都在種紅薯。被稱為“拐溝村”的史家溝徹底擺脫了無産業、無收入、無人管的困境。
窯洞裏開門迎客
窯洞是黃土高原上傳統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依山而生,古樸、自然,是陜北特有的土建築,具有冬暖夏涼的好處。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年輕人走出去發展,一些窯洞自然閒置下來,褪去光環。如今,發展鄉村旅遊的力度加大,“遇冷”的舊窯洞換上新裝,又恢復了昔日的“熱鬧”。
馮莊鄉康坪村舊窯洞重新改造,升級為體驗陜北特色的民宿小院。賀冬鵬/攝
延安市寶塔區馮莊鄉康坪村利用閒置窯洞和剩餘勞動力,結合農家手藝,推出“馮莊味道”和“馮莊果蔬”兩個特色品牌。村民郭煥玲在村裏經營瓦罐豆芽作坊,按照老人教的土方法在瓦罐裏生豆芽,作坊運作兩個多月已經實現了盈利,瓦罐豆芽也成為“馮莊味道”的系列産品之一。白建國是康坪村的女婿,他承包了村裏閒置的60多孔窯洞做成民宿,還原陜北農家生活,遊客可以吃農家飯、觀農村景、住農家院、睡熱炕頭。
寶塔區馮莊鄉黨委副書記白喜軍説:“2018年,康坪村接待遊客3.2萬餘人次,到年底,窯洞民宿總收入會提留5%到村上,作為集體經濟再給村民分紅。”
康坪村正在努力打造鄉村原食材味道,讓遊客吃住都在農家,而萬花山鄉向陽村的農家樂已經上了餐桌。
向陽村是萬花山鄉農家樂的發源地。今年56歲的牛建軍是向陽村最早開辦農家樂的,他説:“我從2006年開始辦,第一年就掙到了錢,第二年我就擴大規模,這幾年,一年純收入超30萬元,比種地強多了。”
萬花山鄉人大主席張永富表示,當地政府不僅對該村農家樂的院落樓層、民宿造型、食品價格進行監管,還投入資金打造萬花山鄉特色民宿産業,發展鄉村旅遊。如今,向陽村14家民宿週末一天可接待遊客1000人左右。
向陽村老地方餐飲民宿。賀冬鵬/攝
村落裏智慧便捷
“智慧鄉村”項目實現了“數據多跑路、農民少跑腿”的願景。電視機的遙控一開,村裏的大小事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打開手機上的“村友圈”,村裏的新鮮事已經開始傳播了。趙家岸的智慧廣電網路,代家溝的騰訊為村,都讓住在村裏的農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網際網路的便捷。
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趙家岸村是全市第一批智慧廣電網路建設試點村。“不管是看病還是村上的大事小事,我們在電視上一掃就出來了,我們老兩口都不用往外跑了。”71歲的白永萍説,自從智慧廣電網路入戶以來,她和73歲的老伴艾紳堂生活就方便了很多。
智慧河莊坪資訊應用雲中心。賀冬鵬/攝
“老百姓張嘴,幹部跑腿。老百姓不一定會玩電腦,但電視基本都會用。”延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清喜介紹説,村上的老年黨員去不了黨建活動,可以在平臺上進行遠端教育;村上的決議、通知、財務等資訊也可以通過智慧廣電網路進行公開;群眾要辦養老和合療,在智慧廣電網路查詢需要準備的材料後,送到村上的便民服務中心就能辦理。
目前,趙家岸村的城鎮資訊化建設已經走在全市最前列,而代家溝的“村友圈”也成為聯絡村民感情的紐帶。
代家溝駐村第一書記李騰介紹智慧鄉村建設。賀冬鵬/攝
甘谷驛鎮紀委書記馮宇介紹到,騰訊為村的“黨群服務中心”有黨務、村務、服務、商務、事務五大板塊,黨員可以在這裡亮身份、亮承諾、亮實績;村民可以在這裡實名認證加入自己所屬村莊公眾號,隨時隨地參與村莊事務;村集體和村民還可以通過為村平臺展示風土人情,賣村莊土特産。
馮宇説:“村裏有什麼事情可以直接發在村友圈裏,大家一起互動,既能連接資訊還能連接情感,省時又省事。”
農村産業長興農民才能長富,農村生態長青農民才能長居,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不僅要富農民的口袋,更要富農民的腦袋。寶塔區轉變發展思路,選好帶頭能人,築牢産業根基,因地施策,在大山上、深溝裏發展優生的蘋果和紅薯,在閒置的窯洞裏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在搬遷的移民村裏發展智慧鄉村,留住了鄉土情感,激發了村民熱情,為村民鼓錢包,提生活,創增收,將溝溝峁峁變成了金山銀山。(米彩虹 實習生袁琳娜)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