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19年間退耕還林 1861.5萬畝 綠色向陜北延伸400多公里

編者按

退耕還林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我國生態狀況、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生態建設史上的一項偉大壯舉。1999年,陜西開展退耕還林試點,經過十幾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三秦大地生態環境和農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

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近20年來,陜西省圓滿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各項退耕還林建設任務。

1999年至2018年,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計劃任務4033.7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1861.5萬畝,為全國第一,荒山造林1932.7萬畝,封山育林239.5萬畝,惠及230萬退耕戶915萬農民。

2008年至2015年,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補植補造任務793.03萬畝;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後續産業林業項目437個,涉及核桃、板栗、花椒、柿子、紅棗、茶葉等名特優經濟林種。

據了解,自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陜西大力實施以退耕還林為主的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全省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30.92%增長到43.06%,凈增12.14個百分點,是歷史上增幅最大、增長最快的時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8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區年均輸入黃河泥沙量由原來的8億噸減少到4億噸。北部沙區每年沙塵暴天數由過去的66天下降為24天,綠色向生態脆弱的陜北地區延伸了400多公里,昔日的“黃土高坡”如今變得天藍了、山綠了、水清了、人富了。森林植被的增加,促進了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陜西生態狀況和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退耕還林以來,由於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行科學種田,全省糧食生産沒有受到影響,年均糧食産量與退耕前基本持平。國家投入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為廣大退耕戶提供了生活保障。截至2018年,全省915萬退耕農民每人平均獲得退耕補助3776元。退耕農戶不僅從國家補助中直接受益,而且由於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隨著耕地退耕,大量農村勞動力從糧食生産中解放出來,開始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設施農業、農村工商業或者外出務工,拓寬了增收渠道,收入穩步增長,加快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步伐。退耕還林實現了“國家要被子,農民要票子”的“雙贏”目標。

陜西退耕還林取得的豐碩成果,得到了國家的肯定。陜西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省份,涌現出退耕還林第一市(延安)、退耕還林第一縣(吳起縣)等先進典型。2007年8月,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退耕還林工作會議上,國家林業局授予吳起縣“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延安市退耕辦等7個單位“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單位”、羅琦等14名同志“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個人”、李增泉等9戶農戶“全國退耕還林優秀農戶”稱號。2009年9月,全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十週年總結大會在延安市吳起縣召開。同時,全國首個退耕還林森林公園也在吳起縣正式開園。(記者 陶穎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陜西19年間退耕還林 1861.5萬畝 綠色向陜北延伸40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