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臺向世界遞出“靚麗名片”
標準化整理整合資源204科、866屬、3335種
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臺向世界遞出“靚麗名片”
用好科技資源 支撐創新發展
“自2011年運作服務以來,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共用服務平臺共向2000余個用戶提供種質資源5.0萬份次;提供優異種質擴繁的苗木、穗條2500余萬株(條);支撐各類項目近700余項,通過平臺支撐,發表相關研究論文1200余篇。”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共用服務平臺負責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首席專家鄭勇奇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依託該平臺,我國林木種質資源科研實現了跨越發展。
什麼是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共用服務平臺?
鄭勇奇介紹,該平臺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認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管,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作為依託單位,整合了包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下屬研究所(中心)、國際竹藤網絡中心、省級林業科學研究院、省級林木種苗管理站(種質資源庫、良種基地)、農林院校、自然保護區、植物園等70多個單位的林木種質資源,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涵蓋科研、管理、教學、生産等機構的體系。
“在國際上林木種質資源整合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的形勢下,中國林木種質資源整合與發掘利用的速度和品質,讓國外同行艷羨不已。許多國家希望跟中國學習,申請來中國參加培訓、攻讀研究生。平臺已成為我國林木種質資源産學研合作的一張靚麗名片。”鄭勇奇説。
如何利用該平臺挖掘農村資源優勢,將“綠水青山”打造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該平臺沒有將成果束之高閣,而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寫進農民心坎裏,這讓該平臺的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奮。
“經濟林是我國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五大林種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得最好的林種。”鄭勇奇説,但是,我國的經濟林産業發展存在樹種、品種結構不合理,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率低;生産管理粗放,産品單産和優質果品率低;産業化程度低,二、三産業滯後,綜合效益不高等問題。
於是,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臺以經濟林樹種為突破口,整合了國家棗工程中心、國家枸杞工程中心、中國林科院亞林中心、中國林科院經濟林中心、遼寧經濟林研究所、山西省林科院等多個以經濟林樹種為重點的資源單位的種質資源5000余份,組織技術和專家隊伍,實施經濟林産業提質增效專題服務。
鄭勇奇介紹,該專題服務通過優良品種的利用,提高被服務地區的良種使用率;通過技術服務,提高被服務地區和被服務企業的生産管理水準,以及生産規模和果品品質、綜合效益。
林木種質資源的系統化和完整性,讓需求對接、科研對接、成果轉化有了更強大的科技支撐,並更有力地支撐了國家重大需求和政策制定。
“比如,該專題服務為新疆若羌提供優良新品種5—10個;為寧夏中杞枸杞貿易集團有限公司等公司和枸杞種植農戶解決反季節鮮果枸杞栽培等關鍵技術問題。再比如,遼寧經濟林研究所提供榛子5個優良耐寒品種,種苗5萬餘株,使畝産收益達到5000元;中國林科院經濟林所與亞林中心,提供蒙古扁桃120個係號種質資源和長林係油茶品係20個、種苗50萬株等。”鄭勇奇説,更重要的是,該專題服務為我國林業六大生態工程建設,特別是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服務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新數據顯示,迄今為止,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共用服務平臺標準化整理整合的資源共204科、866屬、3335種,包括用材樹種、經濟樹種等種質資源共12萬份;開展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成果推廣38000余次,開展技術培訓4萬餘人次;通過平臺支撐,共獲得科技獎勵55項,獲得專利80項,技術標準19項,林木新品種、良種264個;培訓“一帶一路”國家林木種質資源技術和管理人員120余人。
據悉,今後,該平臺將力推林木種質資源大數據建設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實現新的跨越。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臺向世界遞出“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