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渭南:在鄉村振興中邁向全面小康社會

作為農業大市,渭南通過推動産業提質增效、引領人才帶動致富、孕育鄉土文明新風、建設生態美麗鄉村、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讓305萬渭南農民在關中沃野上收穫喜悅。

櫛風沐雨70載,砥礪奮進樹豐碑。8月20日,記者從我省“奮力追趕超越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五場發佈會上獲悉:70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渭南與時代同步、與祖國同行,在渭水河畔、華山腳下,描繪出一幅幅從落後走向繁榮、從貧窮走向富足的美麗畫卷。2018年,渭南市生産總值達到1767.7億元,是1949年的1186倍,每人平均GDP是1949年的434倍,三次産業結構調整為16.8:42:41.2。

據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強農惠農政策指引下,渭南農業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全市農業總産值達到526.6億元,是1949年的525倍;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655元,是1978年的97倍;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14.1%下降到現在的1.8%。昔日一窮二白、靠天吃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農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基本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的新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渭南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推動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讓305萬渭南農民在關中沃野上收穫喜悅,在鄉村振興中邁向全面小康社會。

加快提質增效,推動産業振興。作為我省的農業大市,渭南市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770萬畝,産量實現“十四連豐”,每年總産量穩定在220萬噸左右,佔到全省糧食總産量的五分之一;水果種植面積達到390萬畝,總産量達到460萬噸,産值達到160億元;有機認證果園達到7萬畝,綠色食品認證果園達到105萬畝;全市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24萬畝,佔到全省總面積的41%;省級及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7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9家;建成省級農産品加工園區3個,入駐企業100多家,年産值超過百億元;建成國家級休閒農業示範點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000多個,家庭農場發展到2000多家。

構築廣闊舞臺,推動人才振興。渭南市堅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突出位置,積極抓好帶頭人隊伍建設。317名村黨支部書記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培養致富帶頭人4316名。1153名致富帶頭人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村“兩委”致富帶頭人佔比超過50%。建立省級實訓基地22個,培育認定職業農民7314人,其中高級職業農民180人,累計培訓農村技能人才3萬多名。該市還不斷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近3年累計招聘基層人才3400多名。今年以來,依託農業園區和産業基地,渭南市共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2.8萬人,創辦企業或經濟實體2.7萬個。

孕育鄉土新風,推動文化振興。渭南市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基層巡迴宣傳宣講2100多場次;紮實開展“身邊好人”“十大孝子”等道德模範評選活動,2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向標桿看齊、從自身做起”在渭南蔚然成風;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抓手,推進“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推動移風易俗,實現紅白理事會全覆蓋。

建設美麗鄉村,推動生態振興。渭南市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省級美麗宜居村197個;20個村入選全國首批“綠色村莊”,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93.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41%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47.9%,清潔村總數佔比達到79%;發展休閒農業經營主體617個,帶動農民就業1.42萬人。

堅持黨建引領,推動組織振興。渭南市通過開展“爭百強、創示範,村村達標”活動,建成達標村1711個,覆蓋面達到82%,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實現動態“清零”;推廣“支部+”模式,建立“聯村大黨委”24個、産業鏈黨支部267個,輻射帶動貧困人口1.3萬人;加強基層幹部監督管理,2018年查處群眾身邊腐敗問題1305起;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80%的村實現網格化管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風氣進一步彰顯。(記者 姚志偉)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渭南:在鄉村振興中邁向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