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西安半坡博物館訴説人類文明的童年

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網紋彩陶盆

西安半坡博物館外觀

半坡遺址局部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通過遺址和文物展現了6000多年前半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

“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紛陳世所稀。絕無甲骨方塊字,七千年前往可稽。”這是陳毅當年參觀西安半坡村遺址後寫下的詩句。1953年春,陜西西安東郊一家電廠施工時,發現一些彩陶片,隨後,考古工作者在浐河東岸半坡村附近發現聚落遺跡。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6000多年前半坡人創造的原始文明展示在世人眼前。

1958年4月,西安半坡博物館建成並對外開放。1961年,半坡遺址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多年來,西安半坡博物館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在旅遊網站調查中被評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博物館與遺址融為一體

從1954年至1957年,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大規模發掘。專家認定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年代為距今6000年-6800年。在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陳毅的促成下,西安半坡博物館建立。這是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將博物館與遺址環境融為一體,在當時堪屬首創。博物館佔地面積107.4畝,現館藏文物1.8萬餘件,其中化石標本300余件,新石器時代人類和動物骨骼標本若干。

走進博物館大門,一片開滿睡蓮的水池映入眼簾。池中央佇立著“半坡姑娘”雕塑,發髻高聳,身穿麻布衣,手扶尖底瓶,半蹲身子正要汲水,生動再現了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會的女性形象。

博物館基本陳列由遺址保護大廳和出土文物展廳組成。半坡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基址40多座、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防禦設施2套、墓葬250余座及各類文物上萬件。博物館展現的遺址分為居住區、墓葬區、陶窯區三部分,居住區由一條壕溝保護起來,壕溝東邊為陶窯區,北邊是墓葬區。在居住區能看到圓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遺跡,它們是半坡人“冬居營窖,夏居橧巢”的有力見證。以石柱為中心的祭祀遺跡也在這一區域。陶窯區展示的一座橫穴窯,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保存較完整的陶窯遺址之一。

出土文物展廳分為“青青河畔”“生命之詩”“田園牧歌”“心靈神韻”“隱秘玄機”5個單元。半坡遺址出土了石斧、骨針等大量生産、生活用具和彩陶、雕塑等藝術品及各類裝飾品,反映了半坡先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藝術水準。展廳裏運用場景復原、虛擬成像等現代展示手段和多媒體交互設備增強觀眾的體驗,讓人仿佛走進半坡先民的生活,看到他們狩獵捕魚、養豬種粟、生火煮飯、建造房屋……

  人面網紋盆的奧秘

在半坡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中,人面魚紋盆和人面網紋盆最為知名,前者現藏于國家博物館,後者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館,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人面網紋彩陶盆高17釐米、口徑45釐米,卷唇、平底、鼓腹,整體呈橘紅色。陶盆內壁用黑彩繪有人面網紋圖案,人面與網紋均相互對稱。人面為圓球形,頭頂有三角形發髻,發髻上有三角形尖錐物。兩隻眼睛用一字橫紋表示,似在閉目養神。鼻部呈三角形,耳部外伸上翹,嘴型似線軸,嘴角兩側有帶短線的長三角。

作為西安半坡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面網紋彩陶盆的用途是什麼?上面的圖案有什麼寓意?

專家認為,半坡人有甕棺葬的習俗,把夭折的嬰幼兒置於陶甕中,以甕為棺,以盆為蓋,埋在房屋附近,人面網紋盆和人面魚紋盆就是甕棺的蓋子。6000多年前,由於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水準低下,兒童死亡率很高。在半坡遺址已發掘的250座墓葬中,兒童甕棺墓就有73座。將嬰幼兒置於甕棺中就像在母親腹中一樣,希望孩子有一個安穩的歸宿,體現了半坡人的一種人文關懷。

“人面網紋盆和人面魚紋盆等文物反映了早期先民視死如生的思想,對夭折孩童的安葬很重視。”西安半坡博物館副館長何周德説,“從陶盆的器型和紋飾來看,當時彩陶製作工藝已經很高,而且有專人繪製圖案。人面網紋盆和人面魚紋盆上的圖案已成為半坡文化的典型標記。”

關於人面網紋圖案的寓意,學界有多種觀點,較被認可的説法有圖騰説、黥面紋身習俗説、生命之神象徵説。何周德説,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人面網紋盆圖案的秘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被破解。

  意義非凡的刻劃符號

半坡遺址的另一代表性文物是尖底瓶,其形狀很特別,口小、腹大、底尖。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製作這種奇怪的瓶子?它是做什麼用的?傳統的説法是汲水器,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發現,近來人們認為,它也許是一種釀酒器。何周德表示,尖底瓶是一種多用的水器,既可汲水,也可釀酒。

從出土文物和遺跡可以看出,半坡人除了熟諳漁獵、種植和掌握編織外,還是出色的匠人。他們建造陶窯,燒制各種陶器,既有水器、炊器、儲存器,也有動物造像等。

“豐富多彩的陶器較全面地反映了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們勞動、生活的情況,也反映了那時人們對美的嚮往。”何周德説,半坡先民把他們日常見到的山水、人物、動物等塑造在陶器上,既是寫實,也是審美的體現。“陶器上的刻劃符號意義非凡,一種是作為記事的標記,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這些符號説明半坡先民已經有了數字和文字的概念。”

為了更好地傳播半坡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館建立了研學活動場所“史前工場”。走進史前工場,只見孩子們正在興致盎然地體驗原始人的生活,鑽木取火、給陶器鑽孔、搭建原始房屋、進行植物捶染……臨近閉館時間,孩子們依然不捨得離去。何周德説,希望通過這些寓教于樂的體驗項目,讓青少年學習歷史知識,感悟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魅力。

(本文圖片均由博物館提供)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西安半坡博物館訴説人類文明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