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舊貌換新顏 鄉村振興的黨安實踐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8月16日,“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採訪團來到延安黃龍縣三岔鎮黨安新村,近距離感受鄉村振興示範點的新鮮變化。

1

黨安新村村民李思鋒家門口的家訓和“紅九條”積分晾曬牌。賀冬鵬/攝

“處事以謙讓為貴,為人以誠信為本”,村民李思鋒家門口的家訓吸引了記者們的注意。三岔鎮黨委副書記梁海瑞介紹説,近些年來鎮黨委、政府充分挖掘優秀家風家訓,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家訓牌和“村民自治積分晾曬牌”。不僅如此,鎮上結合黨安村情、戶情和民情,統一規劃、政府推動、農戶參與、共同實施,在産業、生態、鄉風等方面都實現了黨安新村的“美麗蛻變”。

2

李思鋒向記者講述搬遷前後的生活變化。賀冬鵬/攝

搬遷整改 鄉村面貌換新顏

“我搬進新房六年了,以前住的窯洞,現在新房寬敞明亮,全家人住著特別舒服。”今年65歲的黨安新村村民李思鋒對記者説。記者走進李思鋒家,房前有花、房後有菜。出門街道口就是乾淨寬敞的村文化廣場,街道文化墻上展示有村規民約、衛生公約、核心價值觀、24孝等內容,轆轤、古井、碾盤、籬笆、涼亭等點綴著農耕文化,不遠處就是村民的種植耕地,美好的“田園生活”景象躍然眼前。

3

三岔鎮黨委副書記梁海瑞介紹黨安新村鄉村振興工作。賀冬鵬/攝

三岔鎮黨委副書記梁海瑞告訴記者,黨安新村的前身是歷史上因戰亂原因,落戶黃龍山的難民集中安置點,2009年開始第四次移民搬遷動工,全部是三室兩廳、獨門獨院,戶內實現了無線網、有線電視和農機具的全覆蓋。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宜居建設共同推進,現在的黨安新村家戶垃圾就地分類、兌換和處理,村民自覺愛護環境的習慣也已經養成。

4

黨安新村文化墻。賀冬鵬/攝

獎懲分明 鄉風文明生活美

環境變好了,村民的素質也跟著提高了,評家風、比衛生成了村裏的新風尚。黨安村是典型的移民村,目前46戶191人在這裡居住,陜西、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省份不同的文化在這裡匯集,共同建設黨安好鄉風。

5

村裏獎品兌換處的各種生活用品。賀冬鵬/攝

2018年初,村上經全體村民討論通過,制定了村規民約。設立“紅九條”、“紅黑榜”、鄉賢評理堂、紅白理事會等,用於調節矛盾、監督鄉風,做得好的村民還可以通過上紅榜領取獎品。村上的門簾不免費發,村民可以通過“上紅榜”獲得,通過一些列舉措,村規民約群眾自己定,自覺守,現在的黨安新村,村民們已經能夠實現“小事不出門、大事不陳情”。

6

黨安新村整齊氣派的房屋,連門簾都是統一的。賀冬鵬/攝

産業興旺 追夢鄉村振興

李思鋒前些年在鎮上做生意,現在回到村裏在家經營一個小商店,並種植有18畝蘋果,5畝核桃。“我現在一年能有7-8萬的收入,能夠解決家人開支,比在鎮上收入好一些了”。新村的發展帶動了村民富裕,越來越多的黨安村民選擇在家鄉致富生活。

梁海瑞向記者介紹,目前村裏以蘋果産業為主導,佔地面積730畝,並有600畝的核桃和60多畝的連翹、雜糧的補充。每一戶戶均蘋果15畝,正常年份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圍繞産業興旺,村上重點扶持引導村民發展蘋果,包括矮化蘋果,提供苗木、灌溉技術和技術指導,做好蘋果産業的後整理。

如今的黨安新村,環境整潔,鄉風文明,群眾生活富裕,這種美好的氛圍也輻射帶動著周邊村組,“人比人、戶比戶、村比村”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翻開新的一頁。(姬文艷 實習生袁琳娜)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