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追尋先賢 洛川阿寺村建設“中國蘋果第一村”

編者按: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陜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

1947年,洛川縣永鄉鎮阿寺村的李新安從河南靈寶用毛驢馱回200余株蘋果樹苗,成為洛川種植蘋果的第一人。如今,72年過去了,洛川蘋果已經成為享譽世界的知名品牌。永鄉鎮黨委書記李新鎖説:“陜北蘋果的根和魂就在阿寺村。”

1

矗立在阿寺村村口的“中國蘋果第一村”標識。賀冬鵬/攝

黃土高原新創舉

上個世紀40年代的洛川,地薄,糧食産量不高,打下的糧食常常只夠吃半年,人們十分珍惜口糧地。1947年,李新安將200余株果苗帶回阿寺村後,開始在自己家的6畝口糧地上種蘋果。村裏有不少長輩勸他,在口糧地上種蘋果,不種糧食,一家人會被餓死。

永鄉鎮黨委副書記王文明説:“當時李老先生的做法村裏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李老先生堅持下去了,一個人硬是在6畝地裏建起了洛川縣第一個果園。”在李新安的推動下,到1952年,洛川縣阿寺村周邊有65戶群眾栽下40畝蘋果樹苗。

1959年國慶前夕,毛主席品嘗了阿寺村的蘋果,稱讚阿寺村農民栽植蘋果在陜北黃土高原上是“一個創舉”。也就在那一年,阿寺村的果園發展到336.4畝,洛川縣興起了大建果園的熱潮,全縣蘋果種植面積達到1.7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蘋果縣”。

1960年,阿寺村已繁育30000多株蘋果苗,除本村300多畝果園自用外,其餘都供給了外村外地,使本縣50多個村子先後都有了蘋果園,鄰近的黃陵、宜君、延安等地也從阿寺村引進苗木進行種植。

2

阿寺村墻上記錄的大事記。賀冬鵬/攝

阿寺農民早致富

阿寺村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成為有名的富裕村。

在李新安的帶領下,阿寺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實現了多個第一的創舉。第一個在陜北引進蘋果苗木技術並成功栽植;第一個建起苗木繁育場;第一個村級自發電解決照明問題;第一個建起上下八間磚混小樓;第一個小高抽,解決村民深溝挑水的大難題。

阿寺村黨支部書記李銀海介紹説:“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我們村一個壯勞力一天在果園裏幹活便能分到兩塊錢的工錢。”

經過20多年的栽培與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初,洛川蘋果在種植規模、技術、品質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1985年,阿寺村開始分隊大面積種植果樹。一直到2019年,阿寺村的蘋果經過轉型升級,種植面積也從6畝發展到2850畝。

李銀海説:“我從小在果園里長大,我們村上沒有一家人不種蘋果。我現在自己有10畝多果園,每年收入十幾萬元。”

經過70多年的發展,截至目前,洛川種植蘋果種類已經達到40多種,洛川蘋果種植面積達50多萬畝,佔全縣64萬畝耕地的78%;16.1萬農民每人平均果園面積3.1畝,居全國第一,農民收入的95%來自蘋果。

3

李新安雕像。賀冬鵬/攝

挖掘文化追先賢

今天,走進阿寺村,首先便可看見“中國蘋果第一村”的標識。在阿寺村的墻上,畫著蘋果種植、修剪、疏花、套袋等農畫,街口的銅像都是以蘋果為主題,每條小巷也都以不同的蘋果品種命名,街道的石板上還刻有蘋果流程的剪紙,街道兩邊的垃圾桶都是蘋果樣式。

而在李新安起始園裏,當年在阿寺村種植的第一棵蘋果樹依然生機勃勃,結著纍纍碩果。阿寺村利用先進的嫁接技術讓第一棵樹的生命不斷延續。

4

以蘋果品種命名的巷子。賀冬鵬/攝

為挖掘洛川蘋果先賢李新安文化,阿寺村圍繞蘋果文化步行一條街、東西環村線、蘋果主題廣場、科技示範園以及蘋果採摘觀光長廊帶,實施李新安故居修復,建成蘋果大講堂、村史館和王蘭畔藝術展館,建成總長600米的“蘋果文化步行街”和10000多平方米的蘋果主題廣場。2018年,阿寺村已累計接待遊客70余萬人次。

李新鎖説:“阿寺村正在依託李新安首植樹,保護李新安故居文化遺存,同時挖掘蘋果文化,形成阿寺村春賞花、夏避暑、秋采收、冬賞雪的四季觀光模式,實現果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最終將阿寺村打造成‘中國蘋果第一村’。”(米彩虹 實習生袁琳娜)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