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第一書記為脫貧“畫像”

2018年3月,由光輝(左)在大棚中和技術員溝通雙孢菇種植事宜。 資料照片

“他伏在陳舊的方桌旁,撥弄著一塊電路板,狹小的房間裏擺放著各種電器。可能是過於用心,我進門許久,他還沒有發覺……”

忙著幹活的男人叫趙防震,進屋的人是蒲城縣紫荊街道彭村第一書記由光輝。由光輝剛來彭村時,村幹部就給他説,村民趙防震因車禍致殘,家中沒有固定收入,需要下力氣扶助。

從咸陽師範學院畢業、當過多年教師的由光輝,總是把貧困戶的大事小情記在扶貧日誌上。白天,他走訪貧困戶,關注産業發展。晚上,他還會抽出時間寫一寫扶貧路上的故事。

當日,由光輝一直忙到夜深,一回到村委會辦公室,他就打開本子,寫下了開頭的那段話。

“2017年7月20日,來彭村已兩個多月,之前猶豫過、緊張過,但今天我格外開心……”這是因為彭村的雙孢菇大棚主體建成,産業帶動脫貧從計劃變成了現實。

“開心”的到來並不容易。為發展彭村的雙孢菇産業,由光輝帶領村幹部去山西學經驗、到西安看市場、實地取土樣並聯繫專業團隊檢測土質,最終才確定發展方向。

針對難以打開雙孢菇市場的問題,由光輝和村幹部決定提高雙孢菇品質,拓展市場;發展固定客商,加工符合客商要求的産品;對剩餘的雙孢菇進行深加工,解決産品保存問題並延長産業鏈。

在彭村發展雙孢菇産業期間,貧困戶不僅可以在産業園務工賺錢,還可以獲得分紅。“2018年下半年,雙孢菇産業的總利潤為52萬元。這些錢主要用於給貧困戶分紅、發展村集體經濟。”由光輝驕傲地説。如今,彭村的各種産業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0萬元,為彭村群眾提供就業崗位60余個。

雙孢菇産業園已成為村集體經濟的強力引擎,金銀花産業和食用菊花産業正在有序推進,彭村將借助食用菊花、雙孢菇兩個優勢産業,籌劃建設“菊花宴”“雙孢菇宴”特色農家樂,提升産業效益。

現在的彭村,村貌整潔美觀,各項基礎設施齊備,群眾錢袋子鼓了起來,日子好了起來。由光輝説:“總算沒有辜負彭村群眾的期望。”

“是時候寫點東西了,記錄下扶貧路上的真實狀態。”大學畢業後的數年裏,由光輝在蒲城縣興鎮中學工作,大多數時間是和學生接觸。在彭村當第一書記後,由光輝想要用手中的筆記錄下扶貧路上的故事。

“扶貧路上常見的是艱難困苦,不過也有溫情和熱心。”扶貧幹部的“填表經驗”、敢和命運“叫板”的村民、雙孢菇産業的發展……彭村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都成了由光輝筆下的寫作素材。

“一縷陽光從雙孢菇大棚的小窗穿過,照在我身上,挺暖。在彭村,總有許多像‘一縷陽光陪伴前進’的時刻值得記錄——與貧困的抗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落日余暉中,由光輝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記者 仵永傑 實習生 姚潤雨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第一書記為脫貧“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