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脫貧典型看陜西】延川建立可持續脫貧模式 讓貧困戶走上生態崗位

今年4月29日,延安市延川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延川縣圍繞“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思路,將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緊密結合,通過設立生態公益性崗位、落實生態效益補償、林業産業開發和退耕還林政策兌現等幫扶措施,建立了穩定的、可持續的生態扶貧脫貧模式。

貧困戶當上護林員實現有價值增收

記者了解到,延川縣擇優吸納有勞動能力且常駐村的163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護林補助1萬元,一年一聘並簽訂管護協議。2017年共發放生態護林補助162.96萬元,163戶貧困戶599人受益;2018年共發放補助162.52萬元,180戶貧困戶596人實現增收。

今年,延川縣加聘了45名生態護林員,全縣生態護林員總數達208名。截止目前,213名生態護林員及鎮街管理人員、208名鎮街生態護林員得到集中培訓。

為了增加生態公益性崗位,同時有效解決生態護林員管護區域過大問題,延川縣又設立了集體林管護員崗位,2次選聘共得686人,每人每年護林補助0.8萬元。

發展紅棗、核桃産業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在提供工作崗位的同時,延川縣還大力發展生態産業,幫助農戶提升農産品種植技術,以此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延川縣光熱條件好,是“中國紅棗之鄉”,在棗業經營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技術優勢。延川縣加大紅棗産業日常管理力度,並著重對新建矮化密植園、嫁接改良、防雨設施、設施大棚、冷鮮庫、技術員給予補助,使幹雜果經濟林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特色産業。

目前,延川縣沿黃三鎮共有紅棗挂果面積20余萬畝,每年預計可産紅棗7.5萬噸,産值3億多元。2017年以來,該縣每年完成紅棗園精細化管理10萬畝,其中貧困戶棗園1.5萬畝,涉及1145戶3693人;給紅棗施有機肥12805畝,涉及貧困戶912戶2910人,每人平均可增加收入約600元。

延川縣制定了《延川縣2018—2020年核桃産業發展規劃》,去年共投資610.47萬元,完成調運核桃苗木52.9萬株,栽植核桃經濟林1.7萬畝,帶動貧困戶1689戶栽植13.35萬株。今年春季完成核桃栽植1.21萬畝,目前全縣核桃經濟林累計栽植面積達5.21萬畝。核桃産業將成為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補充産業。

同時,延川縣還充分利用油牡丹投入成本低、相對産值高、市場前景大等特點,通過“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油牡丹産業,推動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的弱勢群體增收。

嚴格兌現政策補償增加群眾收入

做好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和退耕還林政策補助資金,也是延川縣生態扶貧脫貧模式的其中一環。

據悉,2015年至2018年,延川縣累計兌現生態效益補償基金946.4萬元。其中,2017年受益貧困群眾1199戶3759人,兌現39.53萬元;2018年受益貧困群眾1036戶3293人,兌現37.3萬元。

在兌現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方面,2015年至2018年,延川縣累計兌現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補助221.77萬畝,共計23573.5萬元。2016、2017年涉及建檔案立卡貧困戶補助資金783.79萬元,受益貧困戶3617戶11272人;2018年涉及建檔案立卡貧困戶補助資金766.03萬元,受益貧困戶3713戶11470人。(記者 淩旎)

來源:西部網-陜西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脫貧典型看陜西】延川建立可持續脫貧模式 讓貧困戶走上生態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