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大秦嶺·中國脊梁

編者按

8月6日,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陜西日報社、陜西廣播電視臺主辦,陜西省攝影家協會承辦的《大秦嶺·中國脊梁》攝影展在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街區開展。該展覽自2018年底開始組織創作、徵集稿件,共徵集攝影作品3215幅(組)。此次展覽共展出精心挑選的156幅(組)攝影作品。展出作品以航拍為主,力求以宏大的視野、全新的角度展示秦嶺的博大與豐富,以及秦嶺所包含的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中國氣魄。

2015年以來,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援下,省文聯策劃實施了“大秦嶺·中國脊梁”文藝創作系列工程並取得豐碩成果。在著名音樂家趙季平帶領下,原創交響音畫《大秦嶺》在國家大劇院等地巡演;我省書畫家圍繞大秦嶺開展采風創作活動,先後舉辦國畫、書法作品展,創作了百米長卷《大秦嶺·中國脊梁》並捐贈給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長期展出;《唐詩秦嶺》《佛道秦嶺》《詩賦秦嶺》等叢書先後編輯出版;“大秦嶺·中國脊梁”詩賦朗誦會、舞蹈詩《秦嶺家園》精彩亮相。這項工程被列為全省重點文化工程和“十三五”全省重點文化項目。

陜西日報特編選本次展覽中的部分優秀作品, 以饗讀者。

大秦嶺·中國脊梁風光篇

仰望秦嶺

雲橫秦嶺家何在?試登秦嶺望秦川。

穿越歷史的滄桑,秦嶺以其雄渾巍峨之姿橫亙于中華大地之上,1600公里的跨度,脈絡清晰,逶迤磅薄。跨越時光的河流,大秦嶺一手牽著黃河,一手挽起長江,在中華史冊中鋪展開一幅天然的丹青水墨,于詩賦書卷中凝聚著華夏之魂魄。

秦嶺是文藝創作的素材寶庫和靈感寶庫。走進秦嶺,能追尋到他的歷史文脈,能感受到他的博大與廣闊;仰望秦嶺,能體味到他的堅韌與蒼茫,能感受到他的包容與吐納。

秦嶺,薈萃了山的精華,凝聚了水的傳奇。多種珍禽異獸在此棲息,千余種珍稀植物在此綿延;無數文人墨客曾於此間穿行,寫下了眾多雄秀奇美的詩篇;革命的星火曾在此點燃,將悲壯的歷程銘記于紅色史冊。

秦嶺,被稱為“中國中央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也是兩條母親河的分水嶺。40萬平方公里的山域面積佔據了全國土地總面積的4% ,3.5億畝的森林面積佔據了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0%。北緯30度至40度的緯度,造就了這個地球上的“綠色奇跡”,造就了這裡層巒疊嶂、雄偉險峻、秀麗幽邃的自然風貌。

秦嶺,是中國腹地的“綠色水庫”,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源泉。來自最靠近北方的長江水,不僅將一江清水送往北京,更供養著全國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秦嶺,一肩挑起兩大天府之國——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庇祐著兩座千年帝都——長安與洛陽,孕育了周秦漢唐的文化厚土,見證了風雲際會的歷史滄桑,是中華文化根脈所繫,是中華文化主幹所在。

秦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孕育著生命和春天的綠色,肩負著剛勁和崇高的擔當,涵養著博大和奉獻的品格,講述著繼往開來的中國故事,彰顯著堅韌不拔的中國精神,弘揚著雄渾磅薄的中國氣魄。

雄哉秦嶺,壯哉秦嶺,美哉秦嶺!記者 柏樺

脊梁 太興山 席崇熙攝

雲海光景 嘉午颱風景區 宋虹霏攝

華夏風骨 華山 孟宏攝

秦嶺主峰 太白山 康浩明攝

大秦嶺·中國脊梁建設篇

秦嶺山脊上的環保新能源 李存庫攝

穿行 十天高速勉縣段 米幼禾攝

山路蜿蜒 安康寧陜 邵向東攝

美哉石門 石門水庫 牛江林攝

引漢濟渭工程 三河口水利樞紐大壩 楊洪波攝

光伏電站進大山 商洛洛南 李軍攝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大秦嶺·中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