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鄉親們甜了心窩窩

圖①:青年學生在鎮安縣熨斗九年制學校“圓山裏孩子科技夢——科技小屋”助力教育脫貧攻堅。劉 強攝

圖②:延安市安塞區就業扶貧社區工廠內,手工藝人在製作腰鼓農民畫。趙 晨攝

圖④:勉縣溫泉元山村新貌。郭振毅攝

沿黃公路一景。 張 辰攝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延安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時強調,扶貧不是一句空口號,得有真辦法、實舉措、硬功夫才行。

近年來,陜西全省上下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作為必須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採取超常規舉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

選派1784名第一書記、1546個駐村工作隊、3.74萬名幹部,以“力保脫貧村村過硬、戶戶過硬”要求進村入戶開展脫貧攻堅——今年5月,延安宣告擺脫絕對貧困。從黃土高原到秦巴山區,陜西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9.02%下降到3.18%。

  貧困人口安置工程竣工率98.9%

  搬出大山光景好

本報記者 龔仕建

隗建方曾想過搬出深山,但“沒那個本事只是做夢”。誰承想,去年底夢成了真:一家人住進了鎮巴縣魯家壩村移民(脫貧)搬遷安置小區。“現在住的像花園,還是搬出來光景好啊。”

從2016年開始,陜西省設立省、市、縣三級移民(脫貧)搬遷機構,建立健全政策體系。截至目前,全省“十三五”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安置工程全部開工,已竣工27萬戶,竣工率達98.9%。

搬出來,更要穩得住。白河縣引導幾位企業家投資1.5億元,在倉上鎮天寶村山上流轉土地6000畝,建起了農業園區,在山下建起社區,集中安置搬遷農民89戶351人。“山下建社區,山上建園區”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區服務房和人”的模式,讓搬遷群眾在守住土地的同時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在位於鎮安縣的木田科技鎮安有限公司,搬遷群眾成為企業的主力員工,其中貧困戶佔一半以上。“每個月工資2000多元,安穩著呢。”來自鎮安縣雲蓋寺鎮黑窯溝村的張邦琴説。

截至目前,陜西省創建社區工廠600多個,讓8000余名貧困群眾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上班”,探索形成了易地搬遷脫貧的新途徑。

延安貧困發生率降至0.66%

  整體告別絕對貧困

  本報記者 王樂文 龔仕建

山山峁峁長滿了380萬畝蘋果樹,溝溝岔岔建起5萬多座設施大棚,村村落落養殖了14萬多箱中蜂……延安廣袤的溝梁間,早已換了模樣。

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延安帶來巨大的變化,但受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等因素制約,延安貧困面依然較大,經濟欠發達:2014年底,全市仍有693個貧困村、7.62萬戶、20.52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3.2%。

“加快老區發展步伐,做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讓老區農村貧困人口儘快脫貧致富,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2015年2月,在延安召開的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出臺,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援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為革命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出了動員令、吹響了衝鋒號。

“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精準方略,狠下繡花功夫,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説。延安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一號民生工程,全面推進産業脫貧、就業脫貧、易地搬遷、醫療健康等“八個一批”工程,打響脫貧攻堅戰。

1784名第一書記、1546個駐村工作隊、3.74萬名幹部,以“村村過硬、戶戶過硬”的要求,進村入戶開展幫扶。

蘋果、棚栽、養殖等特色農業産業,在黃土高原的山山峁峁間拔節生長,4.68萬戶、14.45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産業全覆蓋。從2017年起,延安重點推進蘋果分級分選、冷藏冷鏈、精深加工、品牌包裝和行銷推介,建成智慧選果線56條,冷庫貯藏能力突破100萬噸,為貧困戶穩定脫貧、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1.73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63萬人實施移民搬遷;建成就業扶貧基地和社區工廠101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1723人;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38693人次,自主創業4881人……

截至2018年底,延安貧困人口降至5526戶10034人,69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9.5萬人實現脫貧,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66%。5月7日,陜西省政府宣佈,延川、宜川兩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誌著延安的貧困縣全部“摘帽”,實現了區域性整體脫貧。

“過去4口人住破窯洞,現在住進了搬遷房,子女在家門口打工。再也不過苦日子,心窩窩都是甜的。”寶塔區萬花鄉梁家溝村貧困戶趙春平的話,道出延安220多萬老區人民的心聲。

  寶雞6萬多貧困戶嵌入産業鏈

  穩定增收長期受益

本報記者 王樂文 龔仕建 張丹華

100隻奶山羊繞成一圈,依次跳上直徑數十米的轉盤式機械化擠奶設備。簡單操作後,香醇的羊奶便流入儲奶器。到過寶雞市綠能牧業山羊扶貧基地的參觀者,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基地佔地704畝,存欄奶山羊1.4萬隻,日産羊奶5.2噸。通過入股、托養、務工等多種途徑,當地近500戶貧困戶靈活參與到奶山羊産業鏈的各個環節。

飼養員張永科是隴縣城關鎮堡子身村的貧困戶,2017年成為綠能牧業的一名産業工人。“包吃包住,每月工資近3000元。”

“經過調研,寶雞制定了市、縣、鎮、村、戶産業發展計劃,全力打造‘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産業格局。” 寶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杜世敏説,通過建立帶貧益貧機制,貧苦戶搭上了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發展快車。

隴縣溫水鎮棗林村貧困戶邢虎林就是這種帶貧益貧機制的受益者。2017年,邢虎林與隴縣溫水食用菌産業扶貧基地簽訂“借袋還菇”協議。基地免費提供生産菌棚、水電及技術,出菇後按保底價回收。僅3個月,邢虎林就獲得1.6萬元收入。嘗到甜頭,他緊接著又承包了4個大棚,一年多時間就掙了13萬元。

“近年來,寶雞市探索出了‘嵌入式’産業脫貧模式,建立起了穩定增收的産業格局和長效機制。”陜西省副省長、寶雞市委書記徐啟方説。

截至目前,通過198個龍頭企業、1062個合作社、208個現代農業園區的帶動,寶雞已有6萬多戶貧困戶嵌入産業鏈實現增收。

  安康超七成貧困群眾靠“硒”脫貧

  特色産業壯起來

本報記者 張丹華

地處秦巴山區深處的安康嵐皋縣蔣家關村,林茂山青,風景怡人。今年55歲的村民閆金富,望著地裏的魔芋開心地笑了,“人家説我種魔芋有癮,我還就是有癮!”

閆金富種魔芋已有10年。從開始的幾分地,到如今的80畝,他不僅脫了貧,還帶動村裏90%的農戶種魔芋增收。

安康屬於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及川陜革命老區。“四區”疊加,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如何兼顧?

“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經濟作為連通‘兩山’的橋梁。”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説。

抓特色,瞄準“硒”字做文章。“我們這裡的茶,是高山雲霧富硒茶;我們這裡的魔芋,是獲得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認證的富硒魔芋。”提起家鄉的特産,閆金富覺得樣樣都比別家的好。

近年來,富硒産業已成為安康市發展的新引擎和增長極,實現産值600多億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來自富硒特色種植養殖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富硒産業脫貧。

  銅川耀州區轉化4000余後進貧困戶

  “八星勵志”硬了腰桿

本報記者 龔仕建

“‘夢中夢’蔬菜純天然無公害,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味道好更健康。”銅川市耀州區瑤曲鎮教場坪村,“八星戶”崔普選家的蔬菜很快售罄。

2017年,崔普選脫貧摘帽。如今,由他牽頭成立的夢中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年産蔬菜60萬斤,帶動22戶貧困戶脫貧。

“‘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激發了很多像崔普選這樣的貧困戶,他們在經濟上和精神面貌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銅川市耀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梅介紹。

“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分為3個層級:“熱愛集體覺悟高、誠實守信品行好”2顆星目,“精神面貌變化大、擺脫現狀願望強、不等不靠動力足”3顆星目;“勤勞致富步子快、致富點子提得多、示範帶動成效佳”3顆星目。

今年初,關莊鎮道東村貧困戶李戰文獲得8顆星,成了貧困戶的榜樣。星在增,勁在長。李戰文在2017年養殖12箱蜂的基礎上,今年又一鼓作氣養了122箱蜂,預計收入15萬元以上。鄉親們誇李戰文:“説話底氣足了,腰桿硬了,人也和氣了。”

目前,耀州區評出四星級以上貧困戶3437戶,轉化後進貧困戶4000余戶,涌現出300多名勵志典型。貧困戶致富動力更強,奔小康底氣更足,精氣神更好。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鄉親們甜了心窩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