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國內最大垃圾填埋場將滿 西安垃圾強制分類倒計時

俯瞰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 記者 陳飛波 實習生 華人 攝

1994年6月開始運作的西安江村溝垃圾填埋場,是目前國內庫容量最大的垃圾填埋場。而到今年10月,這裡也將達到設計庫容,隨即封場。從最初日填埋垃圾不足千噸,到如今每天接納填埋生活垃圾萬餘噸,25年時間裏,西安市的生活垃圾日産量增了至少10倍。

今年9月1日起,《西安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將正式施行,西安垃圾強制分類已迎來倒計時。8月5日上午,記者走進西安市江村溝垃圾填埋場,直觀感受這裡的工作,帶你更深入地了解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堆體已有50層樓高25年日産垃圾量增了10倍

在導航上搜索“江村”二字,行車距離目的地越近,沿途遇到的垃圾清運車越多。到目的地附近時,僅兩車道的路面上,垃圾清運車一輛接一輛排著隊緩慢前行,一眼望不到頭。空氣中瀰漫著濃重的垃圾臭味,讓人忍不住想要逆行超車。

上午10時許,距離江村溝垃圾填埋場還有數百米遠,30余輛垃圾清運車已排成長隊在此等候。在園區入口處,進入的垃圾清運車正依次過磅稱重,隨後前往垃圾填埋區。

進入填埋場,就算是忽略一輛輛垃圾清運車從身邊開過時刺鼻的氣味,你也完全無法回避空氣中的水分落在皮膚上的黏膩感。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工作人員林亦凡告訴記者:“這是工藝要求的,夏季垃圾含水量大,為了盡可能減少垃圾産生的異味,現場的風炮機一刻不停地工作,以霧氣的形式噴灑除臭劑,和治污減霾的霧炮車是一個道理。”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整個填埋場情況,林亦凡首先帶記者參觀了沙盤。這是按整個園區的地形與設施等比例複製的。中控室、氣象站、調節池、滲濾液處理車間、發電廠等,形成一條完整的垃圾處理流水線。

林亦凡説:“很多沒有來過填埋場的人,都想像著被拉來的垃圾隨便用土一埋就行了,其實根本沒有那麼簡單。江村溝目前的垃圾堆體已有150米,相當於50層樓那麼高。從固體垃圾填埋這一塊,垃圾産生的水和氣是處理的最大難點。在過去的25年裏,西安的日産生活垃圾已從不足1000噸,到2017年時突破1萬噸,而西安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個靠填埋來解決主城區生活垃圾的城市。為了應對這樣的增長,25年來我們絞盡腦汁,經歷了從粗放到精細化,從精細化到數字化的變化。我的很多同事當年大學畢業就到了江村溝,如今已經快退休了,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這裡。”

現場僅剩一小塊區域可供填埋

從觀景臺向下方俯瞰,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寬廣的空地。滿眼望去,一層層待填埋的垃圾五顏六色,伴隨著清運車傾倒時散發的刺鼻氣味,讓人忍不住捂住口鼻。填埋場內,垃圾清運車反覆碾軋形成環形的車轍印,推土機則將傾倒的垃圾壓實壓平,便於處理。一些已經達到飽和無法繼續填埋的區域,被黑色的專用HDPE膜(高密度聚乙烯膜)覆蓋著。現場僅剩下一小塊區域可供填埋,而較早填埋的區域已被植被覆蓋,從外表已無法看出。

林亦凡説:“每層垃圾在黃土覆蓋的基礎上採用HDPE膜二次覆蓋,以減少臭氣的擴散和雨水的下滲。此外,考慮到場區安全和提高作業標準的需要,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從2014年11月1日起,將垃圾填埋作業時間調整為早6時至晚10時的16小時作業運作,以實現作業面每日覆蓋,縮小垃圾暴露面積,減少暴露時間,減少氣味發散污染。”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無法想像,為了填埋垃圾,更好地固定堆體,西安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為整個“垃圾山”建立了大數據監控,大螢幕上顯示著園區天氣、溫度以及與園區內人員生活相關的實時數據,上線了填埋監管系統,從“基礎設施子系統”“車輛管理子系統”“大數據顯示”“終端計量子系統”“官網後臺管理”“視頻監管子系統”“堆體安全子系統”“固廢監管子系統”8個維度全方位監控,通過監管系統,不但能隨時監控到園區特別是填埋場的動態,還能看到垃圾處理各個設施的情況、數據,以及園區3D模型等直觀、動態資訊。多家高校的相關學科將這裡作為實習基地。

據了解,江村溝垃圾填埋場佔地1031畝,庫容量3463萬平方米,是西安城區唯一的一座垃圾填埋場,目前也是全國單體庫存容量最大的一座垃圾填埋場。1994年剛投入運作時,一期工程當時每天只有1000噸左右。近10年收運垃圾量平均增長率在8%到10%。2018年的日均量達到了10056噸。預計到今年10月底,這裡就將飽和封場。

“垃圾山”不可復耕

滲濾液處理是難題

“這是一座‘垃圾山’,填埋場是利用江村溝本身的地形建設的,目前填埋場是14-15層,每層10米為一個平臺,每層是3-5米。”一位現場工作人員説,“全年都是日超萬噸的高負荷,處理壓力非常大,而目前這裡即將封場,希望市民趕緊將垃圾分類減量,垃圾分類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這位工作人員介紹,整個填埋場處理垃圾的工種分為“倒臺”“覆膜”“巡檢”“計量”等,日均進場垃圾近900車次,垃圾量超過1萬噸,垃圾壩體堆高居全國之首,堆體埋氣含量巨大。每天,在不足30萬平方米的場區內聚集了900台機械車輛和300多人,實施垃圾處置、工程建設等任務,周邊還環繞著100余口抽排井、佈置著近200口集氣井,近萬米各種管線、電纜交錯,四期工程建設與垃圾處置、排污排氣、沼氣發電任務交叉,位置重疊,加之牽頭實施的垃圾滲濾液應急處理項目建設時間緊迫,因此,垃圾填埋場安全風險點居各行業之首。

“其實垃圾填埋本身就是個難題,而這個填埋場又是亞洲庫容量最高,每天垃圾進場量大,儘管我們對滲濾液的處理已經達到城市中等水準,但處理上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滲濾液成分複雜,水中氨氮含量處理,工藝複雜,耗材消耗量非常巨大。”這位工作人員説。

垃圾減量

從拒絕使用一次性食具開始

面對江村溝填埋場飽和後的垃圾處理問題,西安市政府于2016年便制定了《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規劃建設綱要(2016-2025年)》,並且在多個轄區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站。

林亦凡告訴記者:“我們希望垃圾處理目標要達到‘無害化、減量化、自然化’,目前填埋的方式僅能做到‘無害化’。而‘減量化’就需要每個市民從前端、從垃圾産生的那一刻起,進行分類,達到減量的目的。”

時至中午,隨著一聲鈴響,填埋場的工作人員開飯了。走進飯堂,記者看到這裡的工作人員,無一人使用一次性食具。一位正在吃飯的師傅説:“不僅我們不用,我們的家人也都不用。現在外賣很火,由此産生的一次性‘白色’塑膠垃圾越來越多。電商發展很快,化粧品等商品過度包裝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要減少城市垃圾,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從拒絕使用一次性食具開始。”(首席記者 李佳 記者 范為民 實習生 楊宇琛 丁彧莘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國內最大垃圾填埋場將滿 西安垃圾強制分類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