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一線的故事|米脂縣:聚焦特色謀發展新老産業齊發力
聚焦特色謀發展新老産業齊發力
——來自米脂縣脫貧一線的故事
米脂鳥瞰圖。通訊員 史飛攝
盛夏的米脂縣,一片忙碌景象。無論是田間地頭的農民,還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人人幹勁十足。脫貧“摘帽”的喜悅洋溢在人們的臉上,鼓舞著他們不斷鞏固和壯大脫貧成果。如今,這座“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的千年古縣正在迎來它最好的發展時期。
近年來,米脂縣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堅持把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厚植産業發展基礎,主抓“山地蘋果、米脂小米、電子商務、光伏發電”四大扶貧産業,推動全縣産業扶貧取得新成效、新突破,實現了貧困縣脫貧“摘帽”。
山地蘋果:老産業綻放新活力
7月25日8時,雨後的果園散發著泥土的芬芳,由於一夜的大雨,今天這片果園裏的人明顯來得晚了些,也少了些,但艾成林依然是最準時的那一個人。他動作熟練地搭起梯子,爬上果樹,開始修修剪剪。
幾年前,在外打工的艾成林根本不敢想能在家門口掙錢,而且還脫了貧。這片位於米脂縣銀州街道高鹼村的400余畝果園就是艾成林如今工作的地方。他工作一天就可以賺100元,1年下來收入超過2萬元。“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也不一定能賺到這麼多錢,如今在村上的果園打工,還能照顧到家,生活品質明顯提高了。”艾成林高興地説。
這片果園屬於米脂縣高鹼村桂玲蘋果種植合作社。2012年,姬桂玲放棄了外鄉的生意,回到家鄉高鹼村,通過土地流轉,發展了這片果園。“我自己掙了些錢,但是看到村裏的鄉親們生活還都不富裕,因此我就想幫一幫他們。”姬桂玲説,“從2012年至今,全村有26戶貧困戶因這片果園受益,貧困戶年每人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18年,在米脂縣的果園里長期務工的貧困勞動力達308人,直接勞務收入達426萬元。同時,為引導貧困戶發展山地蘋果,米脂縣在普惠政策的基礎上,對發展山地蘋果的貧困戶,每畝再補助500元,實現建園“零投入”。目前,全縣共建成山地蘋果園1.28萬畝,涉及2986戶8879名貧困群眾。
截至目前,米脂縣已發展山地蘋果面積21萬畝,涉及行政村178個,共建成果園638個,挂果面積達7萬畝,其中千畝以上果園8個,國家級標準園2個。2018年,米脂縣山地蘋果産量達8.5萬噸,産值4.2億元。
電子商務:引領産業扶貧新業態
在米脂縣印鬥鎮的街道上,一家挂著“農村淘寶”的不起眼的門面內,劉成財正熟練地操作著電腦。身患小兒麻痹症的劉成財是鎮上的名人,雖然身體殘疾,但提起他,鎮上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
“前幾年,沒人懂網購,我們鎮上的人要買什麼東西,都找劉成財,他也很樂意幫大家。這幾年,網路發達了,大家都學會了網購,劉成財又開始教我們怎麼開網店賣東西,幫我們發快遞,真是個好後生。”鎮上的人們紛紛點讚。
然而,這些都不是劉成財的主業,今年剛滿30歲的他已經在天貓商城擁有了3家屬於自己的網店。“這是我的個人喜好,2010年我就研究過電商,後來,縣上有了電商的培訓和政策性支援,我就開始正式做起電商。”劉成財説。如今,通過電商,劉成財的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米脂縣將電子商務作為實施精準扶貧、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走進位於城郊的米脂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米脂農特産品整齊地擺放在展櫃中。這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還為返鄉農民、大學畢業生提供一站式創業孵化服務,對入駐的創業實體提供“五免政策”,幫助他們通過發展電商實現增收致富。
2018年1月,米脂縣又通過舉辦“百企幫百村,助力脫貧攻堅”米脂有禮農特産年貨會活動,借助旅遊産業創新電商扶貧方式。年貨會將米脂小米、山地蘋果等多種特色農産品組成極具陜北地方特色的大禮包,動員社會力量購買,形成全社會關心脫貧、助力脫貧的良好氛圍。短短3天時間,大禮包交易量近2.2萬份,總銷售額達605萬元,所獲收益60萬元,全部用於扶貧“愛心超市”建設。
通過把電商扶貧與旅遊扶貧、消費扶貧和農副土特産異地銷售相結合,米脂縣構建了政府、社會多方推進“旅遊+電商+消費扶貧”的“米脂有禮”模式,為全縣的脫貧攻堅起到了良好的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劉康:幸福生活靠雙手創造
劉康正在喂豬。
如今的劉康一閒下來,就喜歡跑到自家的豬圈旁,給豬喂喂草、倒倒水。這樣的狀態與村民曾經熟悉的那個劉康大相徑庭。“那娃生下來就患了殘疾,過去總坐在自己屋子門口,啥也不幹,一臉憂愁。”村民們回憶道。
7月24日,記者剛一走進位於米脂縣龍鎮沙畔村的劉康家中,他便熱情地端上一大盤西瓜,“這都是我自己地裏種的,快嘗一下。”劉康的臉上洋溢著自信和幸福的笑容。
今年30歲的劉康先天殘疾,缺乏勞動能力,從小需要人照顧。而沙畔村緊鄰201國道,這裡人多地少,每人僅有3分多地。長久以來,劉康的父母因為要照顧兒子,無法外出打工,全家人就靠著僅有的1畝地維持溫飽。2014年劉康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5年,米脂縣幫扶幹部用5000元的扶貧資金為劉康購買了1頭母豬並修建了養豬設施。第一年母豬便産崽10余只,劉康掙到4000多元。嘗到甜頭的劉康也越幹越起勁,不斷壯大自己的養殖事業,如今年出欄生豬近60頭。
“剛開始,我沒有想到能靠養豬掙錢。因為從小我就什麼也幹不成,只是單純地想著政府既然給我買了一頭豬,那我就要盡力養好。”劉康説,豬剛送來那會兒,他看著年邁而又體弱多病的父母每天不僅要去地裏幹活,還要養豬,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下定決心自己去養豬。
這一幹,劉康徹底停不下來了。“這娃以前讓人覺得就是不願意幹,也害怕幹活。沒想到,自從養了豬以後,娃特別勤勞,腦子也活了。”劉康的努力村民們也都看在眼裏。與此同時,劉康又把目光瞄向了其他産業。看到村裏人大多在外打工,為數不多的土地被撂荒,劉康決定自己動手,開墾荒地。
劉康説:“養豬的技術逐漸掌握後,我就想利用空閒時間再幹點別的事情。在父母的協助下,我把沿河的荒地陸續開墾了,種上玉米、馬鈴薯、西瓜。這樣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去年還收入了1萬多元。”
靠著養豬和開墾的新地,2016年,劉康一家順利脫貧。他的脫貧事跡在村民中口口相傳,他也成為很多人效倣的榜樣。2018年,劉康一家的收入達到3萬多元,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撲下身子扶真貧真心實意解民困
——記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第一書記朱兆飛
朱兆飛常與村民坐在一起討論如何發展脫貧産業。
2018年10月12日,對於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的村民來説是一個大喜的日子,這一天,楊家溝村對全村82戶貧困戶退出申請進行了民主評議,一致同意這82戶貧困戶全部退出。至此,革命老區楊家溝村實現全面脫貧。
説起這樣的成績,楊家溝村人都要把首功記在朱兆飛身上。2017年6月,朱兆飛所在的榆林文化旅遊産業投資有限公司接到任務——向楊家溝村派駐第一書記及工作隊。朱兆飛主動承擔起第一書記的職責。
“公司大多都是西安人、年輕人,缺乏農村生活工作經歷,加上生活習慣、語言等存在差異,這個活他們不一定能幹好。我作為公司的黨支部書記,又有過農村工作經驗,肯定要衝在第一線。”朱兆飛説。
走進楊家溝村的第一天,朱兆飛就發現,這裡的情況遠遠超過了他之前所預料的:楊家溝村山大溝深,勞動力短缺,村集體經濟和産業發展無從談起。2017年,全村125戶303人處於深度貧困狀態,且多為65歲以上的無勞動能力人員,脫貧形勢極其嚴峻。
困難並沒有阻擋住朱兆飛的腳步,他立即開始登門入戶,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全面了解村情、民情。通過調查,朱兆飛發現楊家溝村致貧的主要原因是沒有發展起主導産業。但是,楊家溝村也有著自己的優勢:這裡過去搞過傳統養殖業,更是當年黨中央轉戰陜北的標誌性地點。楊家溝革命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於此,朱兆飛認為,實施“特色産業+紅色旅遊”的雙輪驅動發展戰略是楊家溝村最好的選擇。
朱兆飛首先建設的是養豬場。為了省錢,養豬場在建設過程中沒有請專業的設計師,施工方案都是朱兆飛和同事們現場確定的。那段時間,無論是烈日下、暴雨中,還是漫漫長夜裏,村民們都能看到朱兆飛與他的工作隊的堅守。
“可能是我們幹活的場景觸動了村民,自那以後,與村民們在一起聊天不再是家長裏短,更多的是村子怎樣發展産業。”朱兆飛説,“那會兒,資金緊張,老黨員鞏玉智主動到府拿出1萬元積蓄,要借給合作社。他還對我説‘你們為了我們村子的發展,沒日沒夜,豁出身子幹,我們這出點錢算啥’。之後,許多村民紛紛主動借錢給合作社,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帶領楊家溝村脫貧致富的信心。”
2018年7月17日,楊家溝村的土豬養殖合作社舉行了首次分紅大會。合作社實現利潤53萬餘元,經過股東大會討論決定,將其中的13萬元作為再發展基金留存,其餘全部用於分紅。入股村民每戶分紅2000元,村集體所佔股比獲得收益20余萬元二次分配給全村每名村民500元。綜合算下來,村裏每戶人家都分到了4000元以上。之後,朱兆飛又帶領村民成立了楊家溝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楊家溝“佳米驢”養殖深加工基地及綠色田園綜合體,為楊家溝村的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産業基礎。
朱兆飛常説:“扶貧要拔窮根、摘窮帽,只有夯實産業,農民才有穩定收入。扶貧要真扶貧,身子撲進去,全部心思沉進來,只有這樣,群眾才會支援你,信任你。”
在米脂縣,還有許多像朱兆飛一樣的扶貧幹部堅守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默默奉獻。
記者手記
善辦小事方成大業
這次去米脂縣採訪脫貧縣的故事,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在楊家溝村,當問及第一書記朱兆飛如何才能穩定脫貧時,他説“要先做好小事”。
在朱兆飛30萬字的扶貧日誌中,記錄最多的就是村民的小事:幫不識字的村民劉世宏辦理救濟,帶青年蔣磊磊去看望正在服刑的弟弟……這些點滴小事,每時每刻,都在村子裏發生著。或許這些在我們看來是小事,但在村民眼裏其實都是實事。只有認真對待、熱心處理好這些實事,才能贏得村民的心,才能更好地團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在以往的採訪中,我們遇到過許多想盡辦法、費盡心力、敬業愛崗的扶貧幹部。他們重成績,更注重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小事情;他們從小事做起,推動了扶貧工作向縱深推進。
扶貧幹部如此努力,貧困群眾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無論是每天堅持專注于果園一枝一葉的艾成林,還是將全部心思都放在養好幾頭豬的劉康,他們幾乎傾盡心力,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正是通過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他們不僅讓自己逐漸擺脫了貧困,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扶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不能好高騖遠,只有腳踏實地、一絲不茍,專注于去辦成每一件小事,才能為脫貧致富的大業奠定堅實基礎。
縣區名片
基本縣情
米脂縣總面積1212平方公里,全縣轄8個鎮1個街道辦206個行政村5個社區,總人口22.3萬人。2018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52.6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9億元,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2萬元、1.02萬元。
生態環境
米脂縣林地總面積92.75萬畝,宜林地31.69萬畝,森林覆蓋率18%,境內棲息著15種國家保護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二級保護動物14種。
人文歷史
米脂,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古稱“銀州”。米脂置縣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被譽為“文化縣、英雄縣、美人縣”,是陜北地區唯一榮獲“中國千年古縣”稱號的縣(區)。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楊家溝戰鬥生活了4個多月,領導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全面反攻。米脂的民俗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有“小戲之鄉”的美譽,民歌、秧歌、嗩吶、説書、剪紙等民間藝術充滿濃郁的黃土風情。
主導産業
米脂縣以“一業主導,多業並舉”的模式,大力發展米脂山地蘋果,並把蘋果産業、米脂小米、電商發展、光伏發電定為全縣四大助貧産業。目前,全縣山地蘋果種植面積21萬畝,其中挂果面積7萬畝,年産量8.5萬噸,産值超過4.2億元。建成了集穀子種植、加工、銷售、研發為一體的市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加工銷售龍頭企業9家,專業合作社38家,認證無公害生産基地10萬畝,綠色小米生産基地1.5萬畝,小米年産量達3萬噸。
脫貧人口
米脂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183戶32771人,脫貧退出11163戶30806人,目前在冊貧困人口1020戶1965人,完成了87個貧困村脫貧和全縣整體摘帽任務,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1.1%。(記者 雷魏添)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脫貧一線的故事|米脂縣:聚焦特色謀發展新老産業齊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