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根植西安市井的“世界最美的書”

——記呂重華和他的《訂單·方圓故事》

獲得“世界最美的書”金獎的《訂單·方圓故事》一書。 見習記者 蒲茜攝

平頭、小鬍子、大腮幫,戴一副眼鏡,手持一把蒲扇,聊起天來侃侃而談。7月24日下午,本報記者在尋訪西安老書店的過程中,偶遇《訂單·方圓故事》一書的作者呂重華。

“寫這本書本來是想傳子傳孫的,沒想到還得了國際大獎,讓這方寸小店名傳四海。”呂重華從櫃檯上取來一本《訂單·方圓故事》,用手細細摩挲著書皮和版口,“瞧這手感多好!”

線裝、紙本、書法、印章、豎排、中式漫畫……當這些元素被極富創意地合成在一本書上時,讓人不禁眼前一亮。書的封面和封底選用的是編織袋材質的包裝紙,綠油油的,韌性好。內文用的則是學畫人常見的速寫紙,又輕又軟。對於書的平整切口,呂重華十分自豪,用手觸摸著能感覺到手工製作的痕跡。除去印刷環節,這本書在裝訂上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全部是手工作業。

西安自古是文化之都、書香之城。這裡的水土滋養了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一大批優秀作家,這裡也誕生了“世界最美的書”金獎圖書——《訂單·方圓故事》。“世界最美的書”評選已有近百年曆史,代表了當今世界書籍藝術設計的最高榮譽。中國目前只有兩本書獲得該獎項的金獎殊榮,一本是《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2004年獲獎),另一本就是根植西安市井文化的《訂單·方圓故事》(2016年獲獎)。

《訂單·方圓故事》講述了西安一家有著37年曆史的民營美術書店的發展故事。創立於1982年的方圓工藝美術社就是書中所有故事的發生地。作為西安最早的圖書銷售個體戶,方圓工藝美術社起源於西安美院教師呂安未的一個書包。從用書包兜售圖書,到打遊擊四處擺書攤,再到終於有了自己的門面房,“方圓”之名在呂安未兒子呂重華手中發揚光大。

汗流浹背地裏裏外外忙活搬書、給顧客找書、接打電話聯繫訂書……黃昏時分,顧客逐漸少了些,呂重華終於得閒,與記者在店裏聊起了這本書與這家書店的故事。呂重華説:“西安的文化滋養了我,西安的讀者養活了我。我和我的書店、我的書,都被深深打上了西安的印記。”

為什麼書名叫《訂單·方圓故事》?寫這本書的想法,來源於呂重華的上萬張與眾不同的訂單記錄。

書店訂單,從側面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出版業的發展歷程。在網際網路與電子郵件還未普及的年代,書店需要購進哪些書目,都要用傳真給出版社發送訂單,告知書名與冊數,催促出版社發書。而訂單,則是雙方業務往來和情感聯絡的紐帶。

呂重華發給出版社的訂單卻有些特別。

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的他,在訂單落款處一般不蓋章,而是畫一幅自己的漫畫肖像,喜怒哀樂,神態各不相同,全憑他當時的心情。

對於發貨及時的出版社,呂重華的肖像充滿微笑,頭頂還畫個太陽;對於拖欠貨款的,肖像堆滿愁容,並配文“拜託請求”;而為整治書店員工懶散問題,則在《通告》中畫上一幅“兇狠”的肖像:他手持一把劍,預示這個可愛的老闆要“亮劍”了……幾十年積累下來,竟有一萬多張訂單和公文底稿。這些漫畫後來都成了《訂單·方圓故事》中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

一頁一頁翻過去,《訂單·方圓故事》中一幅幅信手拈來的漫畫、一段段幽默風趣的文字,讓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溫情。筒子頁內還隱藏著大量精彩圖文,閱讀時可撐開內頁“窺視”,也可備一把裁紙刀邊讀邊裁。

書籍是時代的倒影。呂重華把自己對整個家庭與書店的情懷和辛酸都凝結進了這本書,通過一個小書店的視角,真實地反映了過去30多年間西安城市的變化、西安市民生活的變化、小人物在大時代裏奮鬥的艱辛。

即使擁有“世界最美的書”的光環,故事的主人公仍然要為基本的生存而“戰鬥”。呂重華坦言,以前還能靠賣美術類的教輔、考試書來補貼,但如今許多藝考培訓班都承包了學生的教材購置,若不是書店還兼營著畫具、畫紙等美術用品,收入難以補貼開支。“以前每天快到關門了,店裏的人趕都趕不走,現在你看,有些冷清。”呂重華無奈地説。

“生活中要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但也不能忘記眼前的茍且。”儘管有諸多困難,呂重華還是希望能把“方圓”辦成百年老店。他説:“陜西人有一種‘犟滴很’的性格,我也一樣。在國內美術圖書發行這個小圈子裏,我的方圓工藝美術社有些薄名。我希望能把‘方圓’一直做下去,先做到100年再看!”記者 張江舟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根植西安市井的“世界最美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