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市場觀察

垃圾困島海南多處垃圾場潛藏安全隱患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這個1999年就提出生態立省的綠色寶島,2018年被確定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生態和環境保護備受外界關注。

隨著人口和遊客不斷增長,加之原有基礎薄弱,海南生活垃圾處置面臨較大困擾和壓力。近日,《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澄邁、萬寧、瓊海、臨高、儋州、昌江等市縣調研了解到,由於部分生活垃圾填埋場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垃圾焚燒比例偏低,一些地方隨意傾倒垃圾,海南部分市縣垃圾“圍城”“圍村”現象突出,此外一些生活垃圾填埋場還存在安全、環境污染等隱患。

部分市縣垃圾“圍城”“圍村”現象突出

2017年12月,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情況指出:一些市縣生活垃圾大量堆存,臭氣瀰漫,滲濾液直排,周邊環境污染嚴重和隱患突出,群眾反映強烈。

隨後,海南省針對環保督察反饋情況進行整改。根據海南省最新的督察整改情況顯示:海南省2018年共安排49.16億元用於城鄉污水垃圾等環保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目前,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站253座,無害化垃圾處理設施23座,全省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

記者近日在澄邁、萬寧、瓊海、臨高、儋州、昌江等地調研發現,部分垃圾堆放點已用塑膠黑膜進行覆蓋封閉,群眾反映臭味明顯減少。部分鄉鎮、村的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已被剷除清理,換上垃圾收集桶。街道上“嚴禁隨意傾倒垃圾”等宣傳標語比比皆是。居民環保意識有所提高,亂堆亂放亂倒現象有所減少。

然而,儘管相關整改工作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部分地區的生活垃圾隨意傾倒問題依然較為嚴重。

記者隨機調研發現,臨高縣波蓮鎮敬老院附近一處垃圾傾倒點,生活垃圾無序堆放、蠅蟲遍佈、臭氣熏天,且無管理痕跡;臨高縣東春村等地的樹林、水塘、草叢、水溝等地都存在生活垃圾隨意傾倒、任意焚燒的現象;儋州市東坡書院景點、碼嶺水庫、西華農場等附近,整治後不僅仍有不少殘余垃圾,還新增了戶外燒烤遺留垃圾;昌江石碌河和昌化江交匯口灘塗及附近岸邊亦發現隨意傾倒垃圾行為;萬寧市石梅灣的海邊,幾乎尋覓不到垃圾箱的蹤跡,泡沫箱、塑膠袋、椰殼、飲料瓶、一次性碗筷等垃圾被隨意丟棄或堆放在沙灘邊、青皮林裏……

在昌江黎族自治縣中融衡德環保有限公司的垃圾處理廠等地,半天時間只見2至3輛環衛車往返。作業人員透露,小型環衛車有時幾天才下村拉一車。儋州市大成鎮可溝村等地村幹部介紹,當地重視農村垃圾收集,且配備了足夠的垃圾桶,但市裏環衛車運力不足,有時甚至10余天才運送一次,導致垃圾集中堆放卻無人清理,造成二次污染。由於多地尚未建成垃圾處理廠,部分非正規堆放點被封停,即便垃圾被運送出村,也無法及時得到處理。

多個生活垃圾填埋場存隱患

近期,位於澄邁縣老城經濟開發區的顏春嶺垃圾填埋場西側堆體突遭雷擊起火,經過9個多小時才被撲滅,大火再次刺激了附近居民緊繃的神經。

多年來,這個佔地1000多畝的千萬噸級“垃圾山”備受周邊居民詬病。

今年2月,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就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存在的環境問題亮出“黃牌”,指出“存在覆蓋措施不完善,作業單元未實施日覆蓋,臨時封場區膜材料的搭接和固定不穩妥,造成大量垃圾裸露”。

老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環保局副局長陳嘉威説,海南高溫天氣多,如果垃圾覆蓋不到位,溢出的沼氣遇到火花有引發火災的可能。由於附近還有醫療垃圾廠、飼料廠、天然氣公司等企業,整個片區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老城鎮仲音村村民馮成旭説:“垃圾場離村子不到兩公里,平時睡覺都睡不踏實,真擔心出事。”

在位於萬寧市石梅灣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記者看到滲濾液處理站旁豎著“嚴禁吸煙,罰款500元”的標示牌。而該垃圾廠負責人就在標示牌旁抽煙,還表示“平時也抽,一般沒事”。

萬寧市環衛園林局給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萬寧垃圾填埋場原有沼氣導排和處理設施已經毀壞,調節池也缺乏沼氣導排設施,鼓包嚴重,當沼氣濃度達到5%-15%時,存在爆炸、火災隱患。

萬寧市垃圾填埋場2010年投産,累計填埋量約90萬噸。目前每天接收萬寧、瓊海兩市生活垃圾超過800噸。萬寧市環衛園林局副局長殷存明透露,該填埋場已遠超設計處理規模,處於超負荷運轉,基本無安全填埋庫容。目前現場作業超過設計標高20米,堆體坡度大,嚴重不符合規範要求,屬於高位高危填埋,存在垮塌、滑坡風險和人員傷害可能。

“我們正在周邊增加壩的高度,一方面對整個垃圾堆進行保護,另一方面也會增加11萬的庫容量。”殷存明説。

在顏春嶺垃圾場,周邊市縣的垃圾運輸車源源不斷地進入場區。每天約4000噸垃圾往垃圾山上堆放,能被焚燒處理的只佔一半左右。記者探訪顏春嶺垃圾填埋場,遠遠地就能聞到刺鼻的臭味,越往上走,腐臭味越濃烈,令人胸悶作嘔。

該填埋場3公里範圍內居民點主要包括藏龍福地和華西芙蓉海2個住宅小區,以及儒揚村、仲音村和富蒼村等12個自然村。

記者注意到,距離垃圾場2公里左右的公路邊有兩個小學和一個幼兒園。其中的大亭小學王校長反映,一吹南風,校內能聞到明顯臭味。

“逢陰雨天,臭味更明顯。”馮成旭説,“雨水多時,垃圾場污水順著公路流到村裏,看著就害怕。以前大家都喝井水,如今井水只敢用來擦地板。”

萬寧市垃圾填埋場面臨同樣問題。記者在現場看到,佔地100畝左右的填埋場裸露約三分之一,惡臭四散,蠅蟲肆虐。

距離垃圾場不遠一陳姓農民的院子裏,兩張粘蠅板粘滿密密麻麻的蒼蠅。她用“垃圾高過山,媳婦不進門”來形容自己的窘境,“下雨時,附近的河水就像醬油,直流海裏。”

萬寧市環衛園林局相關資料顯示,該填埋場臭源面積大,臭氣無組織擴散,管控難度大,難以有效除臭。此外,庫區滲濾液水位高,大量積存,缺乏有效導排,一旦遇雨水,大量滲濾液可能翻壩外溢。

萬寧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吳毓波坦言,滲濾液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如處理不妥當,造成污染後數百年也難以恢復。

記者實地走訪儋州、昌江、東方等垃圾填埋場,類似問題皆不同程度存在。

化解垃圾之困需多措並舉

海南省生活垃圾處理主要採用“衛生填埋+焚燒處理”的模式,其中大型填埋場16座,焚燒發電廠5座。如何化解垃圾之困,給百姓更好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受訪的基層幹部、環保人士和專家建議,要對現有的垃圾填埋場進行風險隱患排查,通過技術提升、引進專業技術公司等措施防控安全風險和環境污染;提高垃圾焚燒項目風險防範意識,制定增強公眾獲得感、認同感的制度措施;在減少垃圾填埋數量、提升焚燒處置比例的同時,改變生活垃圾目前主要為填埋和焚燒的末端處理方式;更加注重分類、回收、利用等資源化能力建設,在“無廢城市”等方面為其他地方提供示範和做出榜樣。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垃圾處理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曲睿晶表示,海南部分垃圾填埋場已成為開放式的暫存場,這個問題需要馬上解決,短期內可在周邊找一個可替代的填埋場,不能再增加已有“垃圾山”的量,新的原生垃圾一定要運到焚燒廠做安全處理,逐步將老填埋場處理掉,該資源化的資源化,該無害化的無害化。“垃圾場作為‘城市礦山’,開挖後一些塑膠或其他可燃物等可被再利用。”曲睿晶説,“當地政府可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邀請國內大企業對已有填埋場進行改造處理,讓陳腐垃圾變廢為寶。”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既是民生項目,也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受訪的專家認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要納入民生改善總體佈局,通過規範化制度化安排,讓項目周邊的政府投資建設、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與群眾生活條件改善同步規劃、建設和實施,讓更多綠色發展項目進駐,提高當地群眾教育、醫療、養老服務水準,增進周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志願者建議,海南應把更多投資用於垃圾分類,完善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等各個環節配套設施,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填埋和焚燒發電的規模就可以相應減少。

北京環境律師夏軍説,在嚴格推行垃圾分類以後,海口和澄邁的新增生活垃圾量將大幅減少,現有焚燒廠2400噸/日的處理能力可以應付,從而減少顏春嶺存量垃圾,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山”嚴重污染和安全隱患。海南省應率先實施垃圾焚燒清單制管理,儘快發佈垃圾焚燒行業適燒垃圾名錄和禁燒負面清單,走到生態文明建設隊伍的最前列。

“海南應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垃圾處理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曲睿晶認為,尤其要補齊分類利用系統短板,如廢塑膠可以變成塑膠顆粒,廢紙可以變成紙漿等,減少垃圾填埋焚燒的量,提高資源化利用水準。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顧問曹鳳中則表示,垃圾治理應由政府、公民、社會組織、企業等主體共同承擔職責。海南可由政府牽頭,企業支援,公眾參與,從創建“無廢城市”等角度出發,找出一條更好的垃圾處理之路。(記者 柳昌林 王軍鋒 陳凱姿 海口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垃圾困島海南多處垃圾場潛藏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