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用“篩子”篦出潛在隱患——山陽縣對脫貧成果實行透視式“自檢”

對潛藏的問題“過篩子”,不僅是脫貧大考前的“查漏補缺”,更是山陽縣對脫貧品質的更高追求

秦嶺南麓的山陽縣,是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39個村中,129個貧困村,其中30個深度貧困村。2017年時,建檔立卡貧困戶還多達31089戶107953人。

生存環境惡劣、貧困人口多、致貧原因複雜、基礎設施欠賬多、異地扶貧搬遷人口多……底子差,讓山陽在脫貧攻堅的“賽道”上跑的格外賣力。

省委省政府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結果的通報上,山陽在“綜合評價較好的縣區”裏榜上有名。但山陽卻更看重“丟分”的部分,力求將“可提升空間”消化在考前。

2019年,是山陽的“脫貧摘帽年”。面臨脫貧攻堅“大考”,山陽行勝於言,縣級領導帶頭開展解剖麻雀式駐村調研,全縣範圍“過篩子”,要給山陽的脫貧攻堅來一次“透視式體檢”。

篩得嚴,大考才坦然

對高品質脫貧有幾成把握?這是山陽對自己的“靈魂拷問”。山陽,追求的不止是“心中有數,應考不慌”,更是脫貧品質和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脫下皮鞋,換上運動鞋,5月的最後一天,山陽縣委書記張國瑜出現在漫川關鎮萬福村。這一次,他既不是來看包抓的貧困戶,也不是來村上參加活動。

“只要有房子的地方,我都要去。” 張國瑜戴上草帽,爬山路,入農戶。以往,都重點去貧困戶家裏,這一次他要對照“577”脫貧標準,逐組逐戶、一戶不落的“過篩子”。

對群眾的收入問題,張國瑜習慣“細算賬”。篩到娘娘廟組非貧困戶張美清家時,他聽出了“蹊蹺”。

這家的獨子張詩武,娶了同村貧困戶陳支富的獨女陳芳。張詩武在建築隊務工,陳芳在鎮上帶著2個小孩上學。

作為張家的獨子,和陳家唯一的女婿,張詩武對兩房老人都有贍養義務。在以往的家庭收入計算中,張詩武的工資,被重復算進了同村不同組的兩家。

“這樣的演算法,可不行。”張國瑜趕緊叫同行的核查組,打開張陳兩家資料,仔細核算如果把張詩武的收入兩家各分一半,岳父陳支富家,還能否脫貧?張美清家還滿足非貧困戶標準嗎?

一筆“明白賬”呈現出來,陳支富家,僅每年林産加茶葉的收入1萬5,就滿足了老兩口的脫貧要求,算不算女婿收入的這一半,並不影響結果。張美清家的收入更多些,加上兒子收入的一半,也算是錦上添花。

現場重新核算,給隨行的“四支隊伍”上了一課。這次“過篩子”,篩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細,不夠實事求是的“粗沙”,絕對會被篩出來。

“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幫扶,像親戚一樣對待群眾,樹牢品質意識,注意發現問題,不能熟視無睹、眼中無活,脫貧攻堅決不能有矇混過關的想法。”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張國瑜打開手機上的手電筒功能,邊説邊往山上繼續走去。

這一天,結束最後一戶的篩查,已是晚上十點多鐘。張國瑜在村上住了一晚,第二天週六,他依舊早晨七點起床開始入戶。兩天時間,走遍了萬福村4個組160余農戶。

篩查工作,不是張國瑜一個人在“作戰”。從5月28日到6月10日,山陽縣所有縣級領導和縣直單位科級幹部,每人包抓1個深度貧困村和1個非貧困村,在鎮辦幹部和“四支隊伍”排查的基礎上,全面進行核查。

縣委書記張國瑜開展“過篩子”遍訪貧困群眾

全縣總動員,戶戶過篩子,廣度、深度、精度都前所未有。徹底弄清哪些是達標放心戶,哪些弱項可脫戶,哪些是缺項沉底戶,逐戶建立問題清單,逐村建立工作臺賬,逐鎮辦分類統計匯總。

排查出來的問題,鎮村能夠立行立改的,要立即整改、及時銷號;短期難以整改到位的,鎮村要制定整改方案,落實責任,限期整改到位;需要上級部門協調解決的,分類統計匯總,經鎮辦主要負責人簽字把關後,對口上報主管部門和縣脫貧辦統籌解決;需要長期堅持的,要建章立制,鞏固工作成效。

責任唯一,全面倒查。“誰對扶貧不走心,就要當心吃“紅牌”走人,責任明確讓‘水緊魚跳’的態勢全面形成。”山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郝昌軍説。

篩得廣,入戶不能“點北瓜”

在山陽縣這次“過篩子”中,貧困戶與非貧困戶,都要一戶不落。

6月1日,兒童節。高壩店鎮雙寨村到府篩查的工作隊員們發現,有4個孩子的張之保家,沒有絲毫節日的歡悅氣氛。

細問才知道,張之保一個月前確診了腎積水,今天才從醫院回到家裏。雖是非貧困戶,但家裏的主要勞力重病,是這個7口之家,不能承受之痛。

70多歲的張母,説著就嗚咽起來,“我們家的頂梁柱倒了,我這個老太婆和兒媳帶著4個小娃,以後的日子該咋過啊。”工作隊安慰了一番後,承諾今晚開會研究後續的幫扶對策。

這一次篩查,在以往不常去的非貧困戶中,反倒容易篩出一些過去被忽視的問題。篩查隊伍裏,在雙寨村當過3年第一書記的宋陽,邊走邊總結道。

大半天下來,好幾家都反映去找村醫看病時,態度不好。工作隊到村醫家,才知道了其中原委。政策要求建村級標準化衛生室時,因為村上沒有合適地方,就和村醫商量,將原來村醫家裏接診的房間改造成村衛生室。

2018年10月,村醫就自己墊資完成了村衛生室的改造。可補助資金,到現在還沒有到位。村醫只能將這怨氣,發到來看病的村民身上。

這天晚上的討論會上,雙寨村的問題臺賬上多了4個事項:幫張之保家申請低保戶;落實村衛生室的改造補助;5組水源地蓄水池滲水,要求原施工單位加固處理;2組30戶群眾家自來水管道老化,向水利局打報告落實水管。

核查組負責人縣總工會副主席毛濃科的身上,也多了4處被蜜蜂蟄起的大包。他笑著説,“我這四個大包,能證明咱雙寨村的中華蜂養殖産業確實做得紅火,還順帶加深了我對這次過篩子的印象。”

脫貧攻堅的這幾年,主要精力都盯在貧困戶身上。但貧困的發生,往往是動態變化的。高壩店鎮黨委書記楊浩説:“入戶不能點北瓜,要齊齊過,才能及時發現、徹底整改、不斷提高。”

要不是這一次“過篩子”,舒榮禮可能還一個人住在高山上的土坯房,過著“老屋、老路、老人”的灰色日子。

隨兒子在西安住了十幾年的他,因為兒子生意不景氣,一個月前決定一個人搬回村裏住。可他沒想到,在他離開的這十幾年裏,村裏變得他幾乎不認識了。

不少老鄰居已經騰退了老屋,住到集中安置點。回老屋的路上、院裏,茅草長得齊人高。近古稀之年,還得了腦梗,他只能四處找鄉親幫忙把路砍開,才終於回到了那間十幾年沒人住過的老屋。

按照政策,他可以集中搬遷安置,但一人戶,最多只能分20平,可20平米的房子沒法修。舒榮禮未來的生活,成為當晚研判會的議題。

一番激烈討論後,鎮上決定,讓舒榮禮“破例”住進兜底保障院。原本有贍養人的老人,不能被識別為五保戶,也就不能住進保障院。但考慮到像他這樣的人同樣需要被幫扶,決定先解決群眾切身困難。

去年1月,山陽縣開創性地利用撤鄉並鎮遺留下的閒置場所,改造出5所兜底保障院,共有房屋408間,床位720張,惠及周邊8個鎮(街道)的特殊困難群眾。

雖然,舒榮禮最終因被女兒接回西安,沒有住進兜底保障院。但為了保障貧困戶中“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義務等特殊困難群體”而建的兜底保障院。卻在這次篩查中,為山陽縣懸在兜底邊緣的人,增加了一種新的選項。

陜南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高壩店鎮移民新區

篩的細,幫扶更要有溫度

解決了群眾“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過篩子”就是要幹部主動走近群眾,發現和解決潛藏的問題,帶動工作作風轉變,工作方式變革。

山陽縣科技與教育體育局局長徐鵬,在這次“過篩子”中,最大的感觸就是,以往被局裏認為充滿“人性化”的送教到府,其實並不夠貼近現實。

全縣送教到府的84人中,有49名重度腦癱殘疾少兒。這些孩子,沒有正常的智力水準。但規定要求,老師每次都要按照統一標準來送教到府。

“這樣脫離實際的送教,不但沒有達到教育效果,反倒挫傷了不少老師的積極性,也讓一些被送教的家庭認為,送教是形式主義。”徐鵬説。

這次篩查,和許多被送教家庭深聊,讓科教局決定,今後採取“一戶一策、一生一案”,合理設置送教方案。送教不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對送教家庭有實際幫助的,都可以成為送教內容。

老師們可以宣傳國家資助政策,也可以協助患兒康復訓練。可以結合生活場景,培養他們簡單的認知能力。還能引導家長對患兒傾注關愛,提高這些孩子的生存品質。

戶家垣鎮下廟小學負責人韓靜,在給送教對象劉家軍家裏送過一次書本、文具後。考慮到劉家軍患先天性腦癱,智力低下,就及時調整工作思路,變送教為送溫暖、送關愛。

每次去都會給劉家軍洗臉、換洗衣服,拉劉家軍在室外鍛鍊。去年冬天,她還自掏腰包為劉家軍買了一床厚棉被。從小就被母親拋棄的劉家軍,竟然發出了“媽媽”的叫聲。

這樣有溫度的故事,每天都在“大篩查”的過程中發生。

萬福村,83歲的陳澤英,聽到張書記的聲音,非要起身來看看。“要沒有你,我到現在都還瞎著,更別説編草碗了。”陳澤英一手握著張國瑜的手,另一隻手抹了一把眼窩裏溢出的淚。

這眼淚,要從3年前説起。2016年5月,剛上任不久的縣委書記張國瑜來萬福村入戶走訪,看到院子裏坐著的陳澤英看不見,問了才知道是得了白內障,沒錢去治,拖到完全看不見已有4年多了。

恰巧省殘聯康復醫院“復明一號”手術流動車,那幾天正在山陽為貧困人口免費做白內障手術。他當下就打電話給陳澤英報了名,還囑咐她放心去治,只要帶上戶口本和合療本,不用花一分錢。

2016年底,張國瑜再次到陳澤英家時,她依舊坐在老地方,只是這一次,她板凳旁多了一筐龍須草,手上正靈巧地編著一隻草碗。還未等人介紹,陳澤英就先喊出一聲“張書記”。

連她的兒子陳良財都吃了一驚,就見過一次,當時她還看不見,陳澤英憑著聲音和直覺,就讓眼前的人與自己過去心裏刻畫的張書記對上了號。

但她沒想到的是,張書記不光幫她重見天日,還把她打小就會的草編也上了心。不久,縣裏的文旅部門就來到府推廣草編的手工傳承,周邊的好多婦女都來找陳澤英學草編。

縣裏還引進了恒興盛農貿公司,來統一收購這些草碗,賣到各個旅遊景點去。甚至還為手工草碗申請到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重拾光明的陳澤英,精神比之前看不見的時候好多了。憑著草編的手藝,一個月少則賺個幾百塊,狀態好的月份甚至還賺到3千多元。

“少時青青老來黃,七搓八扭結成雙。春打草鞋走山路,夏編涼蓆鋪軟床。秋織蓑衣遮風雨,冬擰繩索套麝香。”陳澤英打小唱的民謠,現在又被村支書仰宗青,加了兩句新詞,“更喜老太手藝巧,精製草編銷遠洋”。(當代陜西記者李彬)

來源:陜西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用“篩子”篦出潛在隱患——山陽縣對脫貧成果實行透視式“自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