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光明日報:“問題水泥事件”為何如此刺目

【光明時評】

山東25噸問題水泥賣到河南農村學校一事,引發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河南省鹿邑縣一所農村學校為修建學生宿舍,從當地經銷商處購入一批産自山東某廠的水泥,但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地梁混凝土無法正常凝固,而那些“凝固”的水泥塊徒手就能捏碎,相關視頻讓人看得後脊發涼。

假如在施工過程中,校方沒有關注到地梁混凝土不能正常凝固的問題;假如校方在關注到這一異常之後沒有起疑心;假如校方為了宿舍建設如期完工,不“糾纏”這些事;假如校方沒有“較真”,將疑似問題水泥拿去檢驗……難以想像,整件事如果沒有被及時按下暫停鍵,慘烈的悲劇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降臨。問題水泥被用來建造的可是學生的宿舍,在全社會都關心並關注校舍安全的背景下,山東問題水泥事件更顯得刺目。這也是該事件一發佈就獲得巨大輿論聲量的原因之一。

該事件進入輿論視野的方式頗耐人尋味。據媒體報道,4月初校方在懷疑買到“假水泥”後就送水泥樣品到河南省內一家檢測機構化驗,結果顯示水泥抗折、抗壓強度均未達標,並與廠家商議賠償。但廠家並不同意校方提出的賠償金額,並在之後自行對疑似問題水泥進行化驗,得出全然相反的結果。在之後的幾個月裏,校方和廠家就産品品質與賠償金額開始了一場拉鋸戰。

如果説各自送檢的産品品質檢測結果信服力不夠,5月份由鹿邑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主持進行的抽檢結果“樣品不合格”則是可以信服的,而且如果篤定自身産品品質沒問題,水泥廠家也不會在一開始就進入商議賠償的環節。所以更準確地説,校方和廠家之間的“拉鋸”更多是圍繞賠償款的討價還價,賠償方案久談不成是事件升級的主因。而同批次水泥除了這25噸之外還有多少,分別流向哪些地方,至少在媒體介入之前,鮮有人關注和提及。

安全問題都靠個人的“火眼金睛”並不現實,更不能有僥倖心理,唯有嚴密的監管才能從根本上兜住安全的底。就此次問題水泥事件來説,鹿邑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接到校方投訴後,進行了樣品品質檢測和三方調解。時隔兩個多月,對經銷商的相關處罰仍在“走程式”,對廠家的處理則以“屬地管理”為由一推而開。這樣的監管態度、速度和力度難言讓人滿意,尤其考慮到問題水泥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

日前,學校所在地已成立聯合調查組,水泥生産廠家所在地的市場監管局已對該廠家下達了責令停産通知書,對相關生産設備等予以封存並對企業相關人員進行深入調查。同批次問題水泥是否真的只有25噸,流向何地,用於何處?結合該廠家曾因出售劣質水泥遭起訴的“黑歷史”,也有必要回查其生産的其他批次的水泥制售問題,以消除更多的安全隱患。

農村地區因對産品價格更為敏感,有關監管也相對薄弱,從而讓不合格水泥等問題産品得以乘虛而入。農村地區不應成為監管盲區,將問題産品逐出農村地區,有賴於相關部門在農村地區擔負起更大的監管責任,付出更多努力。眼下相關調查正在進行中,問題水泥的流向、對水泥廠家的判罰等“問號”,都將隨著調查的深入而一個個解開。相關部門也有責任舉一反三,凈化市場環境,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公眾安全。

(作者:莫潔,係媒體評論員)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光明日報:“問題水泥事件”為何如此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