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掃描非上市險企2018年年報 有的賺超百億有的虧68億

隨著非上市險企2018年年報的披露,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去年的經營狀況也逐漸浮出水面。新京報記者將A股5大上市險企及在H股上市的中國太平這6家上市險企的旗下壽險公司剔除,再將一些不公佈數據的人身險公司剔除後,發現剩餘的79家人身險公司在2018年總共收穫了281.04億元凈利潤,同比微漲2.17%。

但受2018年人身險公司回歸保障的轉型、資本市場不景氣等因素影響,這79家險企的總投資收益較上年有所下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險企甚至受投資收益大幅下滑的影響,公司盈利狀況出現惡化。

關鍵詞1 轉型

原保險保費增速降至5年最低

自2016年年末,原保監會呼籲“保險姓保”、保險回歸保障以來,人身險公司即進入一段艱難的轉型之路。到了2018年,人身險公司轉型更是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人身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增速明顯放緩。

銀保監會官網數據顯示,去年人身險公司的原保險保費收入達2.63萬億元,同比僅微增0.85%。2014年-2017年,這一指標的同比增幅均為兩位數,分別達18.15%、24.97%、36.78%以及20.04%。也就是説,2018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是近五年來最緩慢的一年。

由於人身險公司總計只有約90家,因此,這一行業數據實際上也反映了上述79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去年整體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狀況。

2018年是原保監會發佈的《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産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134號文”)正式實施的第一年,這也是擺在人身險公司面前的一大挑戰。

134號文規定,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産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産品;兩全保險産品、年金保險産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

這些規定均改變了人身險公司此前主流的保險産品形態,改變後的新産品,銷售難度也有所增加。以兩全保險、年金保險為例,134號文規定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這就弱化了兩全保險、年金保險的快返功能,與市場上其他帶有理財性質的産品相比,對比優勢下降,自然,産品銷售難度也有所提升。此外,由於險企主推的保險産品更新換代,保險代理人也需要時間進行適應及調整。以上種種因素,均導致了去年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速的放緩。

新京報記者統計發現,共有和諧健康、安邦人壽等24家非上市人身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出現了同比下降。和諧健康、華匯人壽、安邦人壽、東吳人壽等8家險企的降幅更是在50%以上。

此外,還有51家險企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出現上漲,其中一些漲幅較大的險企主要為成立時間不長的險企,如復星聯合健康,去年原保險保費收入達5.2億元,同比增長了781.62%。而一些體量較大,但轉型較早的險企,轉型效果也體現在了去年的保費增速上,如華夏人壽,去年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高達1582.75億元,同比漲幅高達82.01%。

關鍵詞2 競爭

手續費、佣金增長,有的佣金達6成

不過記者注意到,雖然行業原保費收入增速較低,但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卻快速增長。記者統計發現,數據可查的79家非上市險企2018年手續費及佣金支出總額同比增長了13.63%,達1173.55億元,其中,46家險企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同比有所增長,23家險企則出現降幅。

所謂的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可以簡單理解為保險公司展業時,付給渠道或者行銷員的手續費或佣金。

為何保費收入增速較低而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增速卻較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新京報記者解讀稱,近兩年,保險行業競爭加劇,去年尤其如此。2018年各險企增長壓力都比較大,特別是中小險企,會面臨一些現金流的壓力,由於公司轉型,不少險企的保費收入有所下降,但同時,公司滿期給付及退保金支出的壓力也比較大,所以險企更迫切想獲取保費,這也致使保險公司通過費用競爭去獲取保費。

“另外也要注意,因為現在整個保險行業都在轉型,所以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正在慢慢從躉繳變成期繳,長期業務的佔比有所提高。一般而言,長期保單是期繳,消費者需要連續交10年、15年保費,但這種保險的費用、佣金主要集中在首年或者前兩三年,所以相對於當期保費而言,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就顯得更高一些,所以説這一指標增長也有合理的部分,這一原因也使得保險公司在轉型這個節骨眼上,出現手續費及佣金支出增速高於保費收入增速的情況。”朱俊生進一步解釋稱。

記者從多名行銷員處了解到,去年不少保險公司轉型,主推重疾險等保障型産品,一些險企為了鼓勵行銷員銷售這類産品,設置了很高的佣金,不僅有固定的佣金比例,還有一些獎勵措施。如新來的行銷員賣出一份重疾險有額外獎勵、銷售額較高的行銷員也有額外獎勵等。某些重疾險的佣金疊加獎勵後,甚至會達到首年保費的5成以上,也就是説,首年保費為1萬元的重疾險,行銷員可獲得5000元佣金。

“若消費者在公司搞激勵活動期間買某款重疾險,我們的佣金甚至有6成。”一名北京地區大型險企的行銷員此前對記者直言。

關鍵詞3 盈利

泰康人壽盈利超百億

數據顯示,非上市險企凈利潤排名前十的包括泰康人壽、友邦中國、陽光人壽、華夏人壽、國華人壽、恒大人壽、中美聯泰、平安養老、中信保誠以及招商信諾。記者注意到,這十家險企的凈利潤之和達332.35億元,佔所有盈利非上市險企凈利潤總額的76.51%,與上年相比增加了1.57個百分點。

上述十家險企去年的凈利潤均在10億元以上。其中,泰康人壽是唯一一家凈利潤超過百億元的非上市險企,達133.85億元,同比上漲了43.25%。友邦中國、陽光人壽去年凈利潤也均超30億元,分別達43.44億元及39.02億元,同比分別上漲了118.31%、123.48%。

對比2017年非上市險企凈利潤排名可以發現,前十名的險企名單基本穩定,僅前海人壽跌出了前十之列,位列第11名,而2017年排名第十一位的招商信諾則在2018年躋身前十之列。

此外,新京報記者注意到,2018年還有利安人壽、中荷人壽、信泰人壽、中融人壽、陸家嘴國泰人壽及瑞泰人壽6家險企出現了扭虧為盈。

其中,利安人壽的盈利額最高,達0.89億元,而在2017年,該公司還虧損了1.29億元,透過其保費收入數據可以發現,在行業的原保費增速不足1%的情況下,利安人壽的原保費收入在2018年依然增長了29.4%。

關鍵詞4 虧損

投資收益下降,幸福人壽虧68億

記者統計還發現,2018年共有30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出現虧損,總虧損額達146.17億元。新京報記者通過多方採訪得知,受去年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影響,險資投資收益下降或許是大多數險企虧損的“罪魁禍首”。

從數據來看,去年有29家險企的投資收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從總數來看,2018年79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的總投資收益為2083.22億元,同比下降了1.88%。

幸福人壽的虧損額最高,2018年虧損了68.01億元。幸福人壽相關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受2018年資本市場大幅下行影響,幸福人壽的權益類投資出現較大規模的損失,造成公司2018年度較大幅度虧損。”

幸福人壽2018年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公司的投資收益僅有13.12億元,對比2017年的50.5億元,同比下降達74%。此外,公司去年的原保費收入僅有91.66億元,同比也下降了50%。

幸福人壽相關人士對記者稱,儘管公司2018年度出現較大幅度虧損,但是公司償付能力較為充足,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高於監管要求,能夠充分保障客戶利益和公司的長遠發展。

崑崙健康去年也虧損了7.7億元。記者注意到,該公司2018年年報中的投資收益一欄為-1.1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虧損額超5億元的非上市險企中,還有合眾人壽及渤海人壽,屬於“轉盈為虧”。數據顯示,合眾人壽2017年盈利1.02億元,但在2018年卻虧損了8.5億元,關於虧損的原因,新京報記者暫未得到該公司官方回復。從業績來看,合眾人壽去年的投資收益確實下降了41.86%。

渤海人壽也有類似情況,2018年虧損額為7.68億元,而在2017年,該公司還盈利了2.21億元。渤海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虧損的主要原因為,股票市場大幅調整導致二級權益資産虧損較為嚴重,同時存量資管産品受信用債市場波動及個別品種違約影響也導致固收類資産收益未達預期。股票債券投資收益整體表現不佳,造成公司2018年度共發生7.43億元資産減值損失,其中因底層債券違約計提6.13億元,因股票跌幅過大計提1.3億元。”渤海人壽2018年投資收益為12.41億元,同比下降32.63%。

還有17家險企去年的虧損額在1億元以上。這些險企中,有一些險企是由於成立時間較短,還處於前期投入建設階段,因此出現了虧損,如招商仁和人壽、瑞華健康保險、橫琴人壽、愛心人壽等。其餘險企出現虧損,則多是伴隨著投資收益的下滑,例如國聯人壽,去年虧損了4.41億元,其投資收益降幅也高達87.94%。

關鍵詞5 賠付

三險企賠付支出超百億,醫療較多

保險理賠情況一直以來都備受消費者關注。從行業來看,2018年,人身險公司的賠付支出為6400.55億元,同比增長了5.04%。

具體到非上市險企,泰康人壽、平安養老及中郵人壽去年的賠付支出均超100億元。此外,還有人保健康、富德生命人壽、陽光人壽、華夏人壽以及工銀安盛等5家險企的賠付支出超過了50億元。不過,要説明的是,各險企年報中列示的賠付支出並非全是理賠支出,也有相當一部分屬於保險年金給付或保險滿期給付。

今年年初,已有多家險企發佈2018年年度理賠數據,綜合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因病治療是保險公司出險的主要原因,而這其中,癌症又成為醫療險、重疾險出險的最重要一類疾病。

例如泰康人壽發佈理賠數據顯示,2018年泰康人壽累計賠付金額達190億元,賠付超300萬件次,這其中,有90%的賠付件數為醫療險,而又有近半醫療險理賠是呼吸道疾病。在重大疾病方面,女性重疾理賠中,惡性腫瘤佔比高達83%,具體到疾病,肺癌是男性發病最高的癌症,甲狀腺癌則是女性發病最高的癌症。

陽光人壽發佈理賠數據稱,其2018年理賠件數達37萬件,同比增長40%,理賠金額約為17.15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醫療責任佔所有理賠案件的比例為94.4%。

關鍵詞6 回暖

健康險成“引擎”,華夏人壽等搶灘

進入2019年,已歷經兩年多轉型的人身險公司終於迎來了回暖的跡象。

近日,銀保監會公佈的保險業經營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我國保險業的原保費收入達1.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89%。其中,人身險公司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1.29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了17%。

壽險、健康險、人身意外傷害險、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0863億元、2172億元、334億元、445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14.3%、39.1%、24.1%、39.8%。從四大險種的增速可以發現,健康險及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在今年一季度的增速均近四成,可以説,這兩個險種已經成為一季度拉動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增速的“主引擎”。

不過,為何萬能險保費收入在一季度會出現如此大的漲幅?

結合記者與業內人士交流及往年情況可以發現,根據監管的要求,每家險企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萬能險的銷售額度,一些公司會在一季度的“開門紅”階段,集中銷售萬能險,以吸引客戶,因此,一季度的萬能險保費收入漲幅較高。

值得關注的是,在保險公司回歸保障過程中,健康險也成為各家險企爭相發展的一個重點險種,因此,其一季度保費收入漲幅也比較高。實際上,2018年,健康險全年漲幅已達24.12%,較上年提升了15.53個百分點。

進入2019年,健康險的發展更是呈現出爆發性的趨勢,不少險企已經在健康險領域有所佈局。

記者注意到,一些大型非上市險企今年新備案的保險産品中,健康險就佔了約一半的比例。

例如泰康人壽,銀保監會數據顯示其今年以來已備案了26款保險産品,其中,就有12款産品為健康險産品;又比如華夏人壽,今年以來備案了20款産品,其中9款均為健康險産品,佔比達45%。

民生證券研報觀點稱,我國健康險發展仍處初級階段,市場競爭主要以搶佔市場份額為主。其預測,根據目前實際發展情況判斷,按照未來5年達到或接近美國的保險密度和英國的保費深度測算,假設在保增長基調下,2018-2022GDP保持6.5%的複合增速,考慮二胎放開短期影響後人口自然增長率向過去10年年均增速收斂,假設人口自然增長率5.25%。保守估計,健康險2022年保費規模將增長至9972億元-14103億元的規模,複合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8%-26.3%。

B04-B0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