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從“離場”到出海:中國特高壓電力技術的逆襲之路

中國南方電網公司高級技術專家歐開健最近收到巴西國家電力調度中心(ONS)實驗室主管Henildo Medeirosde Barros發來的一條微信。這位巴西電力專家説,在中國為期三天的倣真演示和技術討論讓他們收穫不小,希望今後能保持長期交流合作。

去年6月,南方電網與ONS簽署合作協議,承諾為其開展為期一年的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培訓。談到為何與中國同行開展合作,ONS總裁路易斯·巴拉塔説:“我們在系統運作、倣真分析、安全防控等方面遇到了技術挑戰,南方電網在這些方面很有經驗,希望能和中國同行分享經驗,共同進步。”

除了巴西,南韓、東南亞等地也和南方電網建立了技術培訓和合作關係。南方電網科研院高壓所副所長賈磊説:“我們正在推動中國技術、設計和設備走向海外,讓更多‘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中國電力技術正日益受到世界認可,但十幾年前,局面卻截然不同。

南方電網公司首席技術專家饒宏説,在發展初期,西電東送直流輸電工程建設完全依賴外國技術專家。2000年天廣直流工程建成投産,工程全套引進德國産品,甚至洗手間馬桶也由外國公司提供,工程自主化率幾乎為零。

“那時,在天廣直流工程通電調試現場,德國技術人員説了句‘無關人員請離場’,刺痛了每個中國技術人員的心”,饒宏感慨説,“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深受刺激的中國科研團隊開始加快核心技術攻關,並創造了一連串“第一”。2005年,貴州至廣東第二回±500千伏直流工程開工。為走出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受制於人的困境,南方電網專門組建技術研究中心,解決重大直流工程中的自主化問題,最終該工程實現了70%的綜合自主化率。

隨後,中國開始探索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啟動雲南—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科研和論證工作。從500千伏到800千伏,看似變化不大,背後卻有電磁環境、設備研製、試驗技術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待解。在此情況下,特高壓工程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應運而生。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基本全部由碩士和博士組成的科研團隊,開始在沒有成功先例可遵循的情況下展開技術攻關。

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中新社記者:“我們的工作時間雖然不至於‘996’(朝九晚九,一週工作六天),但為了滿足特定風速、氣溫的要求,免不了晚上甚至通宵做實驗,24小時輪班倒。”經過努力,2010年雲廣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産,這是全球第一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工程成套設備綜合國産化率超過62%。

2017年,世界首個採用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工程——魯西背靠背直流異步聯網工程建成投産,工程綜合自主化率達100%。該工程創造了20項世界第一,形成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共11項。

在當前內外環境生變情況下,中國在關鍵性、基礎性領域技術攻關的步伐將進一步提速。

南方電網科研院副總經濟師蔡宗遠坦言,目前特高壓輸變電領域還有不少“卡脖子的難題”,如直流電纜設備、基礎絕緣材料仍然依賴進口等。針對這些技術難題,實驗室正在開展高電壓計算工程學等一系列前瞻基礎性科學研究,以期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帶動行業整體技術進步。 (記者 李曉喻)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從“離場”到出海:中國特高壓電力技術的逆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