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鈦”不簡單 2019寶雞鈦博會院士專家簡介

曹春曉

圖片3

曹春曉,浙江上虞人,材料科學家、鈦合金專家,中國航空工業鈦合金研究和應用的創始人之一,“航空報國金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南昌航空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資深常務理事,《材料工程》雜誌主編等。曾任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材料科學與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鈦業分會會長等。

曹院士不斷開創新型鈦合金和鈦--鋁係金屬間化合物,並應用於航空工業,顯著減輕飛機及其發動機的結構重量根據再結晶和相變相結合的原理,創立了高低溫交替熱變形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於大型鈦合金零件生産中的金相組織不均勻的關鍵問題首先利用特定的相變模式優化鈦合金的β轉變組織形態和性能,創立BRCT熱處理技術利用形變--相變聯合機制,創立鈦合金急冷式β熱變形強韌化技術研究了鈦合金的強化機制、阻燃機理、疲勞裂紋擴展特徵及其他基礎問題,並相應地取得了創造性成果。獲得國家級和部級科技成果1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發明三等獎2項,發表論著200余篇。2001年獲得中國航空工業系統的最高獎——航空報國金獎,2012年獲得中國鈦工業傑出貢獻獎。

本次報告題目:鈦與航空發動機

何季麟

圖片4

何季麟,冶金與材料專家,河南省開封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寧夏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總工程師,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獲冶金工程學士學位。

何院士長期從事有色、稀有金屬冶煉與加工理論和工程化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在稀有金屬鉭、鈮、鈹新材料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研究開創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鉭鈮金屬冶煉、加工工藝、技術與方法並實現了工程化應用。主持並指導了特種銅合金、鎂及鎂合金、鈦合金加工、鉭電解電容器、電池材料、金屬陶瓷靶材等多項新材料技術研究,在該領域主持實施了7項國家重點技改工程。

何院士獲授權專利9項,發表論文40余篇。獲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2007年“RTO金屬包埋切片微米、奈米表徵法”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R-03)”;2012年“超小型化鉭電解電容器用關鍵材料生産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R-01)”;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榮獲寧夏“科技明星”、“科學技術功勳獎”和“塞上英才”等獎勵。1995年獲全國勞動模範。

張金麟

圖片5

張金麟,船舶總體和動力專家。生於河北省灤南縣。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某重點工程總設計師、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央直接掌握聯繫高級專家、湖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任中船重工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

從事特種船舶總體和動力研究設計,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3年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特等獎。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7年獲國家高技術發展建設重大貢獻獎和金質獎章。

李鶴林

圖片6

李鶴林,材料科學家,石油管材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主持完成了“輕型吊環、吊卡、吊鉗”、“無鎳低鉻無磁鋼”、“高強度高韌性結構鋼”等四項研究項目,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主持完成的《提高石油鑽柱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的綜合研究》、《石油鑽鋌失效機理及鋼技術研究》成果獲顯著經濟效益。

長期從事石油用鋼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是我國這一領域的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主持研製10余種新材料,使一批石油機械的品質躍居國際先進水準。他提出“石油管工程”的研究範圍及對象,開展了大量系統的、有創造性的研究,20多項成果達國際先進水準,20項(次)獲部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包括國家獎9 項。3項成果被國外一批重要石油管製造公司採用,6項成果被美國石油學會(API)採納修改標準。

1978年出席全國科學大會,被評為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988年被選拔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3年受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重獎;1994年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孫越崎能源大獎。

張日恒

圖片7

張日恒 ,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多年來一直從事鈦裝備製造技術研究及其相關技術管理工作。曾任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鈦合金工程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現任武船SKZ項目總工程師,兼任武船機電模組公司總工程師。張日恒教授在船舶用鈦相關技術研究成果豐碩,主持了多項船用鈦合金技術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作為主要人員參編了多項鈦及鈦合金材料國家標準和軍用標準,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和學術報告。

本次報告題目:鈦管在船舶中的應用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