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歌劇《沂蒙山》:深情讚頌這英雄的土地

《沂蒙山》演齣劇照 蘇 銳 攝

3月14日,作為2019年全國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劇目之一,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臨沂市委聯合出品,山東歌舞劇院創排的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亮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在時長約150分鐘的劇目裏,山東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舞美設計渾然一體,6幕40個唱段層層遞進,生動勾勒出千回百轉的情感波瀾和深沉厚重的史詩意蘊,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深深打動了現場觀眾。

這是歌劇《沂蒙山》自2018年12月首演以來的首次進京展演。此前,該劇已在山東濟南、福建福州等地先後演出6場,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和精良的製作為該劇贏得了良好口碑。

這部主旋律舞臺藝術作品,為何有這麼大的魅力?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革命老區山東省臨沂市考察時深情地説:“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在新時代弘揚傳承沂蒙精神,是山東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王磊説,山東近幾年一直在文藝創作領域尋找突破口,希望創作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

“沂蒙革命老區這片紅色沃土曾孕育了大批享譽全國的佳作,如京劇《紅嫂》、呂劇《苦菜花》、電影《紅日》等。”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沂蒙山》藝術總監張桂林介紹,在總結這些作品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山東于2017年正式啟動了民族歌劇《沂蒙山》創排工作。

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創排初期,《沂蒙山》創作團隊數次到臨沂市采風,重走當年人民軍隊的行軍路線,與革命遺址附近的村民座談,向“老支前”、沂蒙紅嫂後人虛心求教。總導演黃定山、編劇王曉嶺、作曲欒凱及主演王麗達、王傳亮、楊小勇等人手一個筆電,將所思所悟認真地記錄下來。創作初期,劇本的每次修改打磨,編、導、演等人員都必定參與“侃戲”。

《沂蒙山》演出單位山東歌舞劇院院長王彬林告訴記者,為提升劇目的品質,院內專門成立了一支專業合唱團。同時主創團隊提前介入,留出了充分的創作時間。團隊堅持“寧可等也不急於首演”的原則,保證了大家沉下心來搞創作。

歷經近兩年時間的打磨,2018年12月,《沂蒙山》在濟南正式首演,並憑藉感人至深的劇情、優美動聽的音樂、形象生動的表演俘獲了觀眾的心。

1938年冬,蒙山腹地的淵子崖村頭,村民海棠與林生的婚事正在進行。突然,遠處傳來槍炮聲,日寇對根據地發動了突然襲擊……《沂蒙山》以抗日戰爭為主線,以沂蒙山革命根據地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革命歷史為創作背景,講述了老區人民犧牲小我、支援抗戰的感人事跡。

劇中很多催人淚下的情節均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比如劇中故事發生地淵子崖村,是今莒南縣板泉鎮淵子崖村,該村在抗戰時期發生過有名的淵子崖保衛戰,300多位村民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再比如劇中村民用乳汁哺育八路軍後代的情節,在當年的老區都曾發生過。

濟南市民張寧寧看了兩遍《沂蒙山》。每次聽到劇中《等著我,親愛的人》旋律響起時,她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安康,但不能忘了那些為民族解放、國家復興做出巨大犧牲的先烈。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根據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提供的資料,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僅有420萬人口的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累計有120多萬人參與擁軍支前,超10萬將士血染沙場。張桂林説,若用一句話來概括《沂蒙山》的創作主題,那便是“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為突出這一主題,《沂蒙山》創作團隊借用我國傳統繪畫散點透視的創作手法,通過一幅幅鮮活生動的場景,達到用中國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效果。其演唱形式涵蓋男女獨唱、對唱、二重唱等。在藝術特色方面,《沂蒙山》的作曲在傳承歌劇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運用板腔體並加入具有時代感的元素,將歌曲《沂蒙山小調》與全劇完美融合。同時,大膽借用音樂劇的表現手法,使咏嘆調、宣敘調等銜接得更加自然。

劇目創作只是起點。據張桂林透露,為打磨藝術精品,歌劇《沂蒙山》在此次進京演出結束之後,將再次進行調整修改,配合山東省“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行山東省內巡演,並逐步推進省外巡演、電影《沂蒙山》拍攝等工作,讓沂蒙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趙若姝 蘇 銳)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張園

(原標題:歌劇《沂蒙山》:深情讚頌這英雄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