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銀保監會:將增加中小銀行和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比重 完善建立退出機制

2月28日,在中國銀保監會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肖遠企表示,目前銀行業保險業服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做到增加有效供應,優化金融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提高配置效率和暢通良性迴圈等五方面的要求。

“增加有效供應時是否會定一個具體增設金融機構數量的目標?”在回答經濟日報記者提問時,肖遠企表示,增加有效供應,從銀保監會角度可以考慮增加中小銀行和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比重。在總數超過4800多家機構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小銀行和機構,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增設過程中,也將考慮實體經濟的需求,考慮實體經濟融資的真實需求,根據市場需求和變化來決定機構的增設。另外也將建立有進有出的機制,在中小銀行和機構退出時將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確保有序退出,不對經濟社會、對市場造成不良影響,依法依規保護投資者的權利。

肖遠企表示,在資金投放上,要充分調動信貸資源,確保社會融資規模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近兩年貸款平均增速為12.26%,2018年銀行貸款增量佔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83.4%。增加供給的同時還要破除無效低效供給。目前,已建立債委會約1.9萬家,簽訂市場化債轉股協議金額超過2萬億元,累計處置不良貸款3.48萬億元。增加資金投放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以精準滴灌的方式支援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機構佈局上,要完善開發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管理體制,推動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小微支行和社區支行,批准設立民營銀行,促進城商行、農村中小銀行、信託公司和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回歸本源,推動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豐富債轉股實施機構,深化保險機構改革,引入外資競爭,形成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滿足實體經濟多層次、多元化金融需求。産品體系上,推動金融服務從滿足模倣性排浪式金融消費需求向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金融消費需求轉變,加大創新力度,提升産品專業化和特色化水準,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産品,滿足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激發和釋放市場活力。”

優化金融結構,要促進行業回歸本源良性發展。據介紹,兩年來,銀行體系在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年均增長12%以上的情況下,總資産增速從過去15%左右回落到7%左右,盲目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銀行業貸款佔總資産比重已回升至53.88%。其中,違法違規、層層嵌套、透明度低、風險隱蔽的産品規模共縮減約12萬億元,空轉資金明顯減少,經營活動更趨正常。

肖遠企説,降低融資成本要深入整治不合規、不合理收費,嚴厲打擊變相提高融資成本的行為。“督導銀行制定差異化貸款利率下降目標,通過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下調轉貸利率等方式,合理控制利率水準。目前,貸款利率明顯下降,6家大型銀行2018年四季度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5.06%,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該項貸款平均利率6.71%,較一季度下降均超過1.1個百分點。據抽樣統計,小微企業在小貸公司貸款利率為15%至18%,而民間借貸平均利率高達24%,是銀行貸款利率的2至4倍,銀行業保險業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取得初步成效。”

肖遠企表示,監管要探索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新技術合理優化業務流程,同時密切關注金融科技的發展變化和潛在風險,積極研究建立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實現流程再造。

銀行業保險業服務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暢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高水準開放。肖遠企説,要優化“走出去”戰略佈局,審慎制定和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構建境外合規管理長效機制。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積極落實15條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與此同時不斷提升開放管理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深化金融監管交流與合作。暢通金融資源流動,統籌加大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優化金融基礎設施佈局,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協同監管,促進金融基礎設施有效聯通。 (記者 陸敏)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銀保監會:將增加中小銀行和機構的數量和業務比重 完善建立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