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萬億成交大震蕩 A股“彈藥”仍充足

從記者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在A股此輪上漲過程中,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倉位雖有所提升,但幅度並不明顯,這意味著基金仍有較為充足的“彈藥”儲備。此外,外資、險資、養老金等也是增量資金來源。

資金入場速度加快

2月26日,兩市成交額達10977億元,連續兩日破萬億元大關,資金入場速度加快。

“從我們觀察到的情況來看,目前散戶入場節奏快於機構。”一位券商人士表示,連續兩日成交突破萬億元背後,散戶可能衝得更猛。

“市場上漲速度較快,我們試圖搞清楚背後的機制。”一傢俬募基金宏觀研究總監稱,不排除是散戶大量入場所致。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2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證券市場上周新增投資者數量為31.61萬,相比此前一週的20.66萬增幅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5年牛市高點附近每週接近甚至超過百萬的新增投資者數量,當前水準依然較低。

此外,北上資金25日出現凈流出之後,26日再度恢復凈流入狀態。最新數據顯示,26日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北上資金的成交凈買入額分別為7.85億元、12.08億元。

“A股本輪上漲雖已積累一定量級的新增資金,但距離大規模增量資金流入仍舊尚早。”相聚資本總經理梁輝分析,近期兩融餘額有所回升,但其回升速度遠慢于指數漲幅。且融資買入額回升速度快於融資餘額,説明超短線交易性杠桿資金增加,但中長期杠桿資金很少。

Wind數據顯示,截至25日,兩融餘額為7840.62億元,較11日的7159.85億元出現一定回升。

基金尚未大規模加倉

機構動向如何?作為A股市場上操作較為靈活的機構,私募增減倉具有一定參考性。中國證券報記者調研發現,部分私募在A股大幅上漲的過程中果斷加倉,賺得盆滿缽滿,但多數私募尚處於積極防禦狀態,以中性倉位面對行情波動。

“我們的策略是積極防禦。”上海一家中型私募合夥人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所謂積極防禦,一方面是面對A股牛市行情時,不能消極應對,否則只得吞下踏空苦果;另一方面,當前漲幅居前的股票雖然估值較低,但是ROE並不高,上漲的持續性存疑。在此情況下,他們選擇將倉位控制在五成左右。未來會擇機加倉,傾向於防禦性品種,例如白酒、醫藥等板塊。

另一家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的私募合夥人告訴記者,目前倉位接近五成,屬於“被動加倉”。“想到了邏輯和脈絡,但沒想到節奏這麼猛。”該私募合夥人認為,如果實體經濟能跟上行情的漲幅,近期調整之後還有上車機會。

其實,完全踏空這波行情的私募並非少數。北京一家早早空倉的私募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們僅在行情起步階段“喝了點湯”。根據以往經驗,牛市起步階段漲勢一般不會如此迅猛,因此判斷仍有回調的可能性。“但是看著其他私募凈值躥升,壓力非常大。”他説。

相比于私募,公募基金由於每日公佈凈值,其倉位測算數據具備一定參考性。近期公募有所加倉,但幅度不大,不是此輪行情中主要的增量資金。據Wind測算,截至25日,開放式基金的股票投資比例為52.03%,較2019年年初的49.79%有小幅增加。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分析,此前不少混合型基金的債券倉位較重,沒能及時轉向以趕上這波急速上漲的行情。

新增資金值得期待

展望未來,機構人士認為,中長期資金值得期待。

一是海外資金持續流入。弘毅遠方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杜彬表示,28日MSCI將公佈其關於提高A股納入因子的諮詢結果,如果順利擴容將繼續帶來海外被動投資資金的流入。長線的、機構化的資金入市有望成為市場基石。新時代研究所投顧總監劉光桓稱,今年監管部門增加了QFII投資額度,總額度已達3000億美元,按照目前匯率測算,增量資金有望達萬億元。從QFII持倉量來看,未來還有較大空間。另有機構預測,2019年外資流入規模將達到6000億元至8000億元。

其次,險資有望加大對A股投資比例。今年監管部門出臺鼓勵險資加大權益投資的政策。作為A股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險資入市意願更加強烈。

再次,公私募基金手持“彈藥”伺機加倉。結合調研和統計數據,目前公募基金與私募基金的持倉水準並不算高,特別是多數私募基金倉位仍在五成附近或以下,未來倉位有望進一步提升。

最後,養老金入市資金空間較大。有基金人士預計,今年企業年金的新增規模可能在千億元級別,同時近期各地職業年金“選秀”工作加速推進,據估算職業年金存量規模約7000億元,增量規模可能每年在1500億元左右,其中部分資金有望進入A股市場。

展望後市,梁輝表示,2019年以來市場快速反彈,未來市場將進入個股分化階段,投資重點是選擇行業空間大、與經濟週期相關性較低、公司核心競爭力強、業績增速穩定,同時估值較低的優質公司,獲取超越市場的阿爾法收益。

星石投資首席執行官楊玲認為,未來四條配置主線值得關注:一是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先進製造業,二是受益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智慧製造,三是兼具消費和科技屬性的行業,四是其他弱週期成長股。(記者 葉斯琦)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