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民生銀行副行長講述小微十年:酸甜苦辣都有

自2009年全面啟動小微金融戰略以來,民生銀行已走過了十年的探索。十年間,小微金融給民生銀行帶來了什麼?

“酸甜苦辣,啥都有。”民生銀行副行長林雲山感慨道。

回想2008年,金融危機重創全球經濟,民生銀行在調研其影響時卻發現,龐大的小微企業群體在經濟中獨具活力,只要施與一定的融資支援,便能夠快速成長,並成為經濟結構轉型的中堅力量。希望跳出商業銀行同質化競爭的民生銀行,在國內率先試水小微金融,並在2009年開啟了小微金融新征途。

2009-2013年間,民生銀行將大量信貸資源投向小微企業,營收、利潤快速增長。小微金融業務在全世界範圍都被看做是“難啃的骨頭”,其中的難題在民生銀行一開始的高歌猛進中似乎已經迎刃而解。但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民生銀行小微金融增速放緩,乃至逐步下降,直到2017年下降趨勢才有所扭轉,企穩回升。“民生銀行已經放棄了小微戰略”是當時市場風傳的一種説法。

“我們其實掉進了泥潭裏,然後再爬出來。但我們一直堅持在做小微。”林雲山表示。“這幾年我們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在獲客的同時調整客戶結構,但説我們什麼時候放棄過小微戰略?真沒有。”

民生銀行在這10年間累計投放小微貸款超過6萬億元,存量授信小微客戶數超過110萬戶。

從2013年下半年起,民生銀行小微風險不斷暴露,開始為此前的瘋狂擴張買單。已負責民生銀行零售業務板塊的時任民生銀行行長助理林雲山,在2013年7月的全行零售工作會議上要求轉變做法,回歸本源,注重信貸風險實質管理,重塑民生銀行小微金融,並著力化解不斷暴露的小微信貸風險。

在商業銀行紛紛加碼小微金融的當下,民生銀行的歷程無疑可以提供寶貴的鏡鑒。

小微信貸餘額重回4000億

林雲山回顧這十年的小微探索歷程,民生銀行將其走過的路從業務角度分為三個階段。

2008年到2011年被稱為小微1.0階段。其間民生銀行不斷加大對小微業務的投入。比如,在同業中率先成立中小企業金融事業部,以“商貸通”業務支援小微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甄選特定行業進入,借助商會、協會、合作社形式等,針對商圈、供應鏈進行批量獲客。這一階段的小微信貸規模快速增長至2324.95億元。

2011年至2016年是小微2.0階段,其間民生銀行推進流程再造,並隨經濟週期進行風險結構調整。從簡單的信貸服務向小微綜合金融服務轉變,提升非抵押方式貸款比重,改進授信定價體系等。彼時小微貸款一度飆升,2013年末,民生銀行小微貸款餘額(零售業務項下,下同)即達到4047.22億元。但從2013年到2014年,隨著經濟下行,此前批量獲客的聯互保、互助基金等弱擔保業務風險持續暴露,民生銀行小微金融業務其間進行了深度調整,小微貸款增速基本停滯並逐步下降,2015年末小微貸款餘額3712.24億元,2016年末為3271.36億元。

在存量業務風險得到控制後,自2017年起,民生銀行依託“數據+科技”推動小微金融再升級,借助移動互聯、遠端面簽等科技手段實現線上線下互通,運用大數據實現風險控制、精準行銷,圍繞“1+1+N”的小微企業生態圈,開展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小微信貸餘額開始企穩回升。

林雲山表示,從風險角度來分,則是從2008年到2012年是一個階段,小微業務欣欣向榮;2013年至2016年間急劇調整;2017年開始止跌回升。

截至2018年6月末,民生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全口徑)達到6500余億元,較2018年初新增近565億元,新客戶逾期率保持在0.5%以下。其中,對公業務項下小微貸款餘額1150億元,信用卡項下約550億元,零售項下小微貸款餘額4050億元,小微貸款餘額重回4000億元之上。

同樣的4000億,其結構和品質卻發生了根本變化。林雲山介紹,從2014年轉型以來,小微業務收入已經逐步實現多元化,2018年小微貸款利息收入和非貸款利息、收費收入為6:4,並爭取向1:1邁進,而過去幾乎全部是貸款收入。在零售信貸中,小微貸款餘額、個人貸款餘額、信用卡餘額比例接近1:1:1,這是比較均衡的狀態,而此前貸款結構為小微貸款餘額4000多億元、個人貸款600多億元、信用卡1000多億元。小微業務還帶來了存款和金融資産的增加,小微存款達1990億元約佔零售存款的32%,小微客戶購買理財、保險、基金等金融資産達1300多億元。這樣的結構更穩健,抗風險能力更強。“零售業務真正的價值在於中間業務收入。”

小微出風險像“泥石流”

回望2014-2016年間,民生銀行對小微業務進行“刮骨療傷”般地調整,包括叫停“圈鏈會”,換掉一半的小微客戶,換掉了近1/3員工,小微不良核銷高達300多億元。對此,林雲山用“慘烈”來形容。

小微不良起初並未來勢洶洶。2013年,民生銀行小微貸款不良有所上升,從2012年末的0.06%上升到2013年6月末的0.36%,儘管絕對數值仍相對較低,但半年間不良率已經翻了6倍。

“有了不良,核銷不就完了嘛。”這是當時銀行業的普遍做法。但很快,不良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出現,讓人難以招架。

逾期率和不良率的剪刀差是觀察的重要指標。林雲山表示,小微客戶出現逾期很正常,但逾期並不一定都成為不良。如果客戶選得好,即便有經常性逾期,但轉化為不良的比例也相對可控。但如果客戶沒選對,客戶逃廢債的風險就會陡升。

“最糟糕的時候,80%的逾期都會變成不良。當時民生銀行幾乎每月新增20億元不良,在戶均貸款270萬-280萬的情況下,官司已經多到不知道該怎麼打。”林雲山説。

“公司業務的風險,就像山上滾下一塊巨石,滾下的時候躲開,再滾下一塊再躲開;而零售業務風險就像泥石流,每一單的顆粒都很小,但卻無處可躲。”回望這段泥濘時期,林雲山坦言,儘管有經濟形勢的影響,但更多的問題在於銀行內部,存在操作風險、道德風險。

一位民生銀行分行人士表示,擴張期的獲客利器“圈鏈會”,在隨著後來的經濟下行背景下逐漸失效,小微不良開始呈現區域性、行業性暴露。“互助基金商圈中一旦有企業跑路,其他成員並沒有動力還款。很快,小微不良從江浙等沿海地區開始,蔓延到東南西北。”

“當時民生銀行內部開展小微金融業務‘競賽’。一些團隊的心態就是‘穩住總行、幹一票、撈一筆然後就撤’,部分事業部人員流動性較高,部分民生銀行員工甚至參與到小微企業勾結造假的行列。最誇張時,有分行一天放款達20億元。這幾乎是現在流程化改造後民生銀行全行的日均放款量,本應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但就是發生了。”林雲山感嘆,“過去我們老想著彎道超車,忙活了十年發現沒有彎道。小微金融真的是世界難題,不是下決心就能解決,必須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技術。”

小微業務沒有紅、藍海之分

從十年前銀行中僅有民生銀行一家重點開展小微金融業務,到如今在政策鼓勵引導下,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加大小微金融開拓力度,小微金融似乎已經從一片藍海變成紅海。多家商業銀行以低利率搶客,有的國有大行提供的小微信貸利率甚至低至4.35%。

“小微業務不存在藍海、紅海之分。不要糾結有多少同業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我們競爭。經營客戶的價值才是核心,才是重點。”林雲山表示。

“小微金融即貸款?錯!當年犯的錯誤就是因為只會放貸款,現在已經過渡到經營客戶。”林雲山指出,小微金融應該包括貸款、結算、交叉銷售,有很多細分行業、細分領域的金融服務需求,而當前市場小微金融服務的覆蓋率還很低。

當前民生銀行提出“1+1+N”綜合開發模式。第一個“1”是小微企業法人,第二個“1”是小微企業主,“N”是其員工及家屬。

比如,很多國人都缺少保險産品,但卻沒意識到這一需求。小微企業普遍將個人消費資金、家庭財産和企業經營混在一起。“許多案例中,小微企業主是因為家庭成員得了重病,錢都交給了醫院,導致貸款償還困難。這時我們應當檢討,當初為什麼沒有賣一份大病保險給客戶?”林雲山説。

對於小微信貸業務,林雲山要求各分行公開承諾能幾天放款,主打“簡便、快捷”,滿足小微客戶時效性強的要求,降低“利息支出”的剛性負擔。但同時要求:“貸款信用風險一定要審慎,不是比誰膽子大,而是比誰做得準、做得對。”

在“數據+科技”的小微3.0模式下,民生銀行重塑小微金融業務的産品、服務、流程、團隊和管理。線上上、線下大數據等科技支撐下,對小微客戶進行更精準的“客戶畫像”,經過檢驗,小微客戶的風險表現與評分檔位呈正態分佈,證明其用戶識別的有效性。

小微業務的競爭也不是簡單地定價競爭。林雲山指出,提升服務價值,基於客戶分類和綜合貢獻對小微貸款差異化定價,提升小微業務價值,使得小微企業不再簡單因為4.35%還是6.7%的利率就更換合作銀行。合作年限、結算業務是否開在民生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小微貸款的審核和定價,以引導小微企業與民生銀行長期合作。

“小微金融一定要堅持商業可持續。”林雲山強調:“金融業務風險存在滯後性,信貸規模的快速上升在早期帶來的一定是當期高收入,但最可怕的風險成本會在隨後三年開始出現。在經濟上升期的成功不代表什麼,只有在經濟下行期仍然能把控好風險,經過完整經營週期的檢驗,才算真正的成功。”(民生銀行供稿)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