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稿件

改革開放40年陜西農業經濟全面發展

40年前,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從農業起步。40年間,農業在改革的浪潮中全速前進。

從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取消農業稅、連續提高糧食綜合補貼,再到全面推廣糧食機械化生産,陜西糧食産量逐年快速增加,市場供給不斷充盈。與此同時,陜西不斷加快推進畜禽養殖産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並通過實施百萬頭生豬大縣工程、秦川牛繁育養殖推廣、千億羊奶産業建設等重大項目,促進全省畜牧業轉變生産方式和優化發展,使陜西農業經濟實現全面發展。

糧食總産提高49.3%

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調查結果顯示,1984年我省糧食總産首破1000萬噸大關,達到1024萬噸,徹底擺脫了陜西吃糧靠調進的歷史。1998年糧食總産再創歷史最高水準,突破1300萬噸大關,達到1303萬噸,較1978年提高62.9%。2017年,我省糧食總産達到1194萬噸,連續8年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築牢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與此同時,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現實條件下,科技有效助推糧食單産水準提升,為保障糧食生産作出了重要貢獻。據調查,與1978年相比,2017年糧食面積減少32.7%,全省糧食總産卻提高了49.3%,單産年均增長2%。糧食的穩定增産保證了市場的基礎供給,也確保了社會穩定,為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按全省年末常住人口計算,2017年陜西每人平均佔有糧食311.3公斤,較1978年的287.9公斤提高8.1%。

肉蛋奶供應充足

畜牧業是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截至2017年末,我省生豬存欄854.4萬頭,牛存欄151.2萬頭,羊存欄868.5萬隻,禽存欄7315.6萬隻,其中豬、羊、禽分別比1978年增長8.3%、44.4%和5.2倍。特別是生豬,由傳統的農戶庭院分散養殖轉變為規模化、專業化園區集中養殖,在保證市場供應充足的同時,逐步實現綠色、生態生産,為促進農民增收和穩定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據統計,2017年我省肉産量達112.6萬噸、禽蛋産量為60.1萬噸、奶類産量為107.3萬噸,分別較1978年增長6.9倍、24倍和22.8倍,年均增長5.3%、8.4%和8.3%;肉、蛋、奶比例達到1:0.53:0.95,較1978年的1:0.17:0.32,顯著優化。

與此同時,蔬菜瓜果種植面積的增加,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物質生活,降低了群眾生活對糧食直接消費的需求。據統計,1978年,我省蔬菜種植面積為118.0萬畝,2017年達790.6萬畝,是1978年的6.7倍。尤其是果園面積,2016年全省果園面積為1895.7萬畝,是1978年147.9萬畝的12.8倍,而與之對應的是,2016年全省水果産量是1978年的51.3倍。

“細糧”減“粗糧”增

陜西糧食作物品種較多。按傳統習慣劃分,小麥和水稻屬於“細糧”,其他則一概屬於“粗糧”。“細糧”中的水稻種植區域主要分佈在漢中和安康,這些年來其播種面積佔糧食作物總面積的比重一直穩定在4%左右,沒有大的變化。玉米是陜西糧食作物的主要品種,更是“粗糧”中的老大。在陜西轄區內,任何地方都適宜玉米種植。

調查顯示,陜西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佔糧食作物總面積的比重一直在30%和17%左右。改革開放初期幾年,我省小麥播種面積所佔比重逐年攀升,由30%多上升到40%左右,後來這個比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本世紀以來近20年,小麥播種面積佔糧食作物總面積的比重連年下降,直至如今的31%。相反,改革開放40年來,玉米播種面積佔糧食作物總面積的比重一直是上升趨勢,從最初的24%提高到如今的近40%。玉米播種面積增加主要是為了解決畜牧業飼料用糧和工業生産用糧。 記者 王向華

來源:陜西傳媒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陜西農業經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