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打開發展的“世界視野”

何鼎鼎: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如約而來,也吹來一股開放的勁風。對普通人而言,這是一次體驗全球質優價廉産品的機會,也值得期待後續還有怎樣的通關便利化措施和新的進口商品。對中國而言,則希望全世界看見我們推進經濟全球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努力。當然,還有一層意義不可忽視,就是對城市本身。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之後,人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城市更開放了;G20杭州峰會、廈門金磚領導人會晤、青島上合峰會也在悄然改變杭州、廈門、青島等城市的氣質。在你看來,這次進博會對上海有什麼意義?

朱珉迕:首先當然是一次新的亮相。上海承辦重大活動的經驗豐富,但從城市更新上説,這樣的重量級活動,依然是一個引擎。博覽會本身是一個平臺、一個窗口,展會有期限,溢出效應卻很大,信號意義更關鍵:上海以及中國,將始終把自己放在全球視野中,在一種“世界尺度”下考慮問題、謀求發展。

40年來,上海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展起來的。從早期在艱難中嘗試利用外資,到浦東開發開放引出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從上海世博會吸收大量新的城市治理理念,到第一個試水自貿試驗區……上海盡最大可能觀察世界、學習世界、理解世界,並在同世界對話的過程中走出自己的路。進博會提供的,無疑是一個新的開放契機。

何鼎鼎:開放是一種治理標準。今年到浦東陸家嘴“融書房”參觀,浦東新區一位幹部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她説:“浦東每人平均公共文化場館面積不足巴黎、倫敦的1/8。”一個區的文化建設,能有意識地同全球最高標準對標、尋找差距,這延續了“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的站位,也是在配合今天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戰略目標。你覺得,以“世界尺度”建設和發展一座城市,至少包括哪幾個維度?

朱珉迕:開放是全方位的,既有最具象的經濟貿易、政策措施,也有更抽象的思想觀念、精神氣質。所謂“世界尺度”也大體如此。就城市治理來説,世界上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我們當然要結合國情大膽吸收,有些是直接拿來能用的,有些是可以經過轉化為我所用的。上海當年大到怎麼介入全球貿易,小到怎麼裝好一部電梯,都不同程度受到過全球經驗的滋養。更深層次地説,“世界尺度”,必須把自己放到全球的語境下去考慮問題,看我能夠從全球獲得什麼?我又能為全球提供什麼?我能在多大範圍內集聚調配資源?又能在多大範圍內起到影響?這也就是今天常説的“能級”。能級高,則競爭力強,這勢必不能囿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反而要代表國家去參與全球合作競爭。

何鼎鼎:確實,思想觀念的開放是更深層次的。40年來,正因為中國人的心靈大門打開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也就找到了無數個體的支撐。今天,即使到一個縣城甚至鄉鎮的酒店大堂,你都能看到墻上挂著的“紐約時間”“倫敦時間”“東京時間”。這在40年前絕不可想像,也構成了一個隱喻:改革開放之風無遠弗屆,中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與其他“時間”聯動,更點亮了自己的時間。

朱珉迕:從“全球時間”裏找到“中國時間”,以“世界視野”來打開“中國視野”,是改革開放40年帶來的重要啟示之一。當然,中國融入世界,不是要跟別人一模一樣,也不是要把別人變得一模一樣。歷史已經證明,在主動對接、充分交融的前提下,可以求同存異、各美其美,能夠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並且努力將發展成果惠及世界、造福全球。

改革開放成就了今天的中國,未來的中國也必將因改革開放而取得更大成就。從長三角到整個長江經濟帶,從“一帶一路”的各個參與者到10多個進入更高水準開放的自貿區,走過40年壯闊征程的改革開放,有更高的起點,也有更廣闊的平臺。我們沒有理由不抓住這樣的機遇,沒有理由打退堂鼓。在進博會的這個時刻,這樣的信念更加強烈。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打開發展的“世界視野”(連線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