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秦豫情》亮相上海角逐白玉蘭獎

摘要:10月30日、31日,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原創豫劇現代戲《秦豫情》在上海大寧劇院演出。

10月30日、31日,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原創豫劇現代戲《秦豫情》在上海大寧劇院演出。此次亮相上海,《秦豫情》還將參加第29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角逐,接受白玉蘭戲劇獎40位評委的觀摩評審。

《秦豫情》由陜西省文化廳出品,西安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西安演藝集團旗下西安市豫劇團歷時三年傾情打造。從立項至今,《秦豫情》已三次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2016年,《秦豫情》榮獲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2018年2月,《秦豫情》又榮獲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2018年5月,《秦豫情》再度榮獲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至此,該劇也成西北五省區唯一一個國家藝術基金大滿貫作品,同時,該劇還入圍2018年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是當今中國戲劇領域主要評獎活動之一,得到了國內外戲劇界及有關權威媒體的普遍讚揚,在觀眾及各劇種的演員心目中都極有分量。因此,角逐白玉蘭戲劇獎,對《秦豫情》來説,是對舞臺戲劇這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果的展現,也是一次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文化大碼頭打響“西演”文化品牌,使“西演精品劇目”《秦豫情》走進上海人民以至全國人民的視野的一次好機會。

《秦豫情》一劇講述的是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分絕收。大旱之後,又遇蝗災。饑荒遍及河南全省110個縣。據估,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大遷徙,一擔兩筐逃荒來陜,艱苦創業,最終落地生根的故事。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秦豫情》以創新激活傳統,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秦豫情》舞臺上是河南妞小勤逃荒來陜,與陜西娃張大互生情愫,最終組建家庭。在唱腔上,也融入了不少秦腔因素,極具陜西地域特色,更深刻地體現了“秦”“豫”的融合。

《秦豫情》的舞臺呈現形式也有較大突破,在戲曲原有的傳統程式化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嘗試。打破了地方戲原有的地域性及程式化,並融合了西方戲劇、話劇、秦腔等舞臺呈現方式。用現代人的審美角度,讓觀眾感受現代戲曲獨特魅力的同時,又展現了“生命”的潛能、“人性”的偉大以及“希望”的力量。

在劇情處理上,《秦豫情》摒棄“戲説”,直面那段殘存在民族深處的記憶,甚至不惜“揭傷疤”“觸痛處”,力圖給年輕觀眾展現一段舞臺上的歷史真實。然而,在苦難下血淋淋的歷史畫面給予觀眾強烈衝擊的同時,《秦豫情》對複雜的人性的深刻描畫,也讓整部戲跌宕起伏,充滿魅力。

“通過對在那個極端歲月中的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悲歡離合的直觀展現,使觀眾體會到‘愛’的偉大,‘希望’的力量,‘生命’的潛能,‘人’的高貴;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令觀眾看到一台不一樣的、獨特的戲曲,感受現代戲曲的魅力。”該劇總導演李利宏這樣説。

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表示,《秦豫情》不僅塑造出了中原人民的性格,那種堅忍不拔,那種積極進取,更是借助對陜西人民那種説不盡的水乳交融感情,謳歌了中華兒女在大災大難面前所表現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互幫互助的民族精神和優秀品質。這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暖的大戲,能動地將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傳遞給每一位觀眾”。(趙雪)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