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湖北大學研究生初入興山走訪山區留守兒童

暑假伊始,湖北大學校園實踐活動團隊深入湖北宜昌興山高嵐鎮,走訪了散落在大山深處、偏遠村落中的數十戶山區留守兒童家庭,實地考察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為未來的美育療愈項目的深入研究和幫扶進行調查研究。

湖北大學文學院梁艷萍教授帶領的研究生團隊與滿天星藝術培訓中心、華黍藝術研究中心的周萬琴校長、胡戈老師,在高嵐小學甘元玖校長的引領下,與深山中的留守兒童一道度過了家訪、問情、悅讀、美育的幾天。

7月13日,團隊走進興山的第一天,團隊師生一行人在高嵐小學甘校長帶領下,冒雨走進了第一戶人家——夷陵野竹池的杜鑫娟和謝天磊的家,他們是獨門獨戶住在山裏,家門前就是快要成熟的玉米地,離最近的人家大約也有一兩公里的路程。杜謝二位同學是一對表兄妹,他們的祖父母是親兄妹,為了方便照顧孩子讀書,謝天磊的祖父和父親將他留在姑奶奶家,和小表姐杜鑫娟一起在高嵐小學上學。他們家地處興山千斤園,車停在鄉道路邊,首先映入大家眼簾的是一條狹窄的泥濘山道,一行人只能沿著坑坑洼洼的泥土道慢慢攀上去,以便走到兩個孩子的家。

實踐團隊走泥道前往杜鑫娟、謝天磊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希 攝

一上去女孩杜鑫娟就眉開眼笑地迎接我們,她的爺爺奶奶也從廚房走出來,到門口迎接我們的到來。

進到屋子裏,堂屋桌子下面堆著馬鈴薯,凳子上放著簡單的早餐,顯然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吃早飯,雖然這時候已經9點多鐘了。杜鑫娟面對一群陌生人的到來也沒有顯出驚慌或者拒絕,反而很大方自然與我們的互動,小表弟謝天磊反而顯得有些拘謹,每次回答提問都會深吸一口氣再説話。高嵐小學的杜校長和老師解釋説,他平時的表現並非如此,可能是面對

杜鑫娟向滿天星教育培訓機構的周老師展示她的作業。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萬瀟 攝

突然到訪的陌生客人有些不知所措。兩個孩子年齡相倣,男孩身材略顯瘦小。他們平時都在學校住讀,上學是由爺爺開摩托車送到學校,節假日或者寒暑假,爺爺奶奶外出種田或者忙碌工作的時候多半把兩個孩子鎖在家裏,讓他們在家學習或者看電視。杜鑫娟自幼父母離異,父親母親均重新組建家庭,爸爸與繼母那邊另有一個小妹妹;母親遠嫁安徽,不再願意接納與前夫所生的女兒並與孩子通話、見面。

姐弟倆平時在一起讀書,雖然有時吵吵鬧鬧,但日常生活學習也可以相互陪伴,與其他獨守大山的孩子相比,也顯得不是那麼太孤單。爺爺奶奶對孩子們的照顧相對比較週到。兩位老人淳樸熱情,已經準備了過年留下的臘肉,要大家在採訪結束時在家裏吃飯,因為甘校長要帶我們走訪其他家庭,我們也不願意給老人家添麻煩,就婉言謝絕了老人的好意。杜鑫娟的奶奶在鎮上的早餐館打工貼補家用,爺爺除種田之外也要在鎮裏打工。雖然家庭環境很簡陋,與其他後續走訪的孩子相比沒有那麼優渥,但兩個孩子的性格似乎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得溫馨和美。杜鑫娟在學習方面也比較用功,我們家訪時她把她的作業很大方地拿給我們一群人看,奶奶爺爺也比較重視孩子的學習,給她買作文書,老師也稱其學業尚可。奶奶説杜鑫娟非常渴望能見媽媽一面,可是她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

接著走訪的是高嵐小學家住千斤園村5年級的鐘紫瑩同學家。鐘紫瑩一眼看上去就是個很聽話懂事的孩子,她即將升入6年級,平常也會積極主動地與老師聯繫(包括滿天星的周老師和湖北大學的梁教授)。鐘紫瑩的學習也非常好,在她的書桌上我們發現了小學六年級的課本,她平常沒事就看看課本,預習下學期所要學習的課程。在學習上比較主動、刻苦認真努力。在學校她還加入了興趣培養班,學習舞蹈。隨行的滿天星藝術培訓中心的周老師在家訪時與其就舞蹈方面有關內容進行了交流,並簡單地測量了鐘紫瑩的身體條件,她認為鐘紫瑩同學具有良好的舞蹈發展條件,誠意邀請其加入她的舞蹈培訓班。

鐘紫瑩家距離學校還是比較遠的,我們一行從高嵐小學出發,開了將近一個多小時的車才到達她家所在的村莊。一路上汽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道攀升而上,還欣賞到不少大山的美景。為我們開車的老師們技術很是高超,也非常辛苦。車轉過山路,我們遠遠的就看到鐘紫瑩已經站在門外等候著。山區小學的學生孩子們,雖然生活在山裏,但可能就是因此隔絕了城市的喧囂與浮華、虛榮,一個個都顯得淳樸可愛。鐘紫瑩現在住的是她媽媽的娘家,由外公、外婆負責帶管。外公年邁,外婆的身體也不是很好,平常上學都是請專人把她接送到學校去。鐘紫瑩的爸爸是廣西瑤族人,帶有少數民族基因的鐘紫瑩非常可愛,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主動熱情,乖巧好學、樂於溝通,她有自己的手機和QQ號,隨時可以與老師取得聯繫。她説自己特別愛玩,喜歡有趣的事情,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去玩,老師們鼓勵她以更多的時間學習,學累的時候可以玩遊戲,調節精神,放鬆心情。

鐘紫瑩與湖北大學教授梁艷萍的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羅弦 攝

與鐘紫瑩同學告別以後,一行人又驅車前往另一戶人家,又開始新一程的山路十八彎,隨行的幾位同學身體都開始有點吃不消,但大家還是堅持著,山路彎彎一路説説笑笑,談論思考。一邊聽甘校長介紹高嵐小學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一邊研討留守兒童的美育療愈問題。但是就在到達去往高家坪村三組向陳奧琪同學家的一個傾斜35度以上,接近180度急轉彎的時候,周老師開的一輛車拋錨了,無論如何都發動不起來,左右側輪胎呈現爆胎跡象癟了很多。所有人都下車,

隨行車輛在路途故障,實踐團隊只得步行上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許潼 攝

設法修車。一時半會車不可能修好,於是大家決定一部分人留下修車,大部分人步行上山。山路比較艱難,沒有路我們大家徒步走出了路,徒步走了幾公里之後,終於接近了第三戶人家,但是難走的路並沒有走完,之前走的是水泥大斜坡的路,在看到向陳奧琪家的房子時,面臨的是一個垂直的高度,眾人得垂直向上爬才能到第三戶同學的家。特別令人佩服的是梁教授,當天腰上還綁著護腰帶居然跟著大家一起徒步走了幾公里,最後還爬上了這個垂直高度,這一段對於一些年輕人來説都有些吃力的路程,梁教授不叫一聲苦累地堅持下來,這種精神真的值得敬佩,對於孩子和我們所有隨行的人來説都起著一種精神引導作用。我們終於到了高家坪——向陳奧琪同學的家。向陳奧琪是一位即將從四年級升五年級的小朋友,身材高挑消瘦,是高嵐小學全校女生中最高的孩子。向陳奧琪非常有趣,是一個非有個性且十分坦率的孩子,她聲稱自己不喜歡待在學校裏,因為學校有太多規矩需要遵守。向陳奧琪所住的高家坪三組地廣人稀,住戶很少。附近統共才四人,兩戶三個大人加上她一個孩子。也許就是這種與人接觸較少的環境造就了她如此天然率性、別具一格的個性吧。我們在聊天時,一隻黑白花貓穿過院子走進了家裏,問起貓咪,她就開始向我們吐槽,説爺爺把她的黃狗殺掉了,奶奶把她的黃花狸貓送了人。她講這些的時候聽的出來她的憤懣,更多的是無奈——她自己無法主宰貓狗的命運,不能幫助和保護他們,只能任由爺爺奶奶決定貓狗的去留生死。但是,看得出來向陳奧琪的脾氣很好,沒有太多抱

實踐團隊與向陳奧琪談心,後面坐著她的奶奶。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希 攝

怨,只表現出了一些無奈。與其他同學相比,向陳奧琪的爸爸媽媽非常關心她,媽媽幾乎每天都電話或視頻過問她的學業和生活情況,了解她的心情和想法。我想即使處在山區封閉的環境中她性格依然如此溫良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此:在一個人的人生旅程中缺愛和被愛包圍著完全能在性格中顯現出來,爸爸每週下班時間只要有空就會給她打電話,媽媽非常關心她的學習,每次把奧琪讀的英語錄下來發給老師聽,然後再把老師的評語和意見轉達給奧琪,她住的是自家的房子,爸爸媽媽長期在外地打工就是為了賺錢給女兒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她的爸爸媽媽非常辛苦和努力,為了改善家庭的環境和孩子的生活而堅持工作。

訪問完這三家已經到了晚飯時間,我們還要走回到汽車拋錨的地方,才能坐車。向陳奧琪把我們送到下山的路上就折回去了。下山的路途也特別耗費時間,走完羊腸小路,轉到鄉間水泥路上,同學們為了減輕慣性的壓力,嘗試跑步下山。終於趕到甘校長他們等我們的地方,繼續開車近2小時才下了山,路上幾乎是全程彎道,我們都在戲謔的調侃,開車的老師技術真是杠杠的。説實話最辛苦的的確是那些帶隊的老師,我們都還算是輕鬆的,只是我們這些久居城市不曾體驗生活艱辛的孩子到了山區便有了與往日不同的感受,但是我們中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這點還是值得表揚的。

興山的老師們非常體貼關照我們,怕我們累壞了,身體受不了,下山吃過晚飯休息整頓了很長時間才帶我們接著去家訪,家訪的學生離高嵐小學非常近,這個學生名叫王鴻艷,成績可以説是出類拔萃,但她家存在一個現實的情況就是她的所有親人都長期不在同一個地方,一家6口人分五地居住,—外公在山上種地,父親在武漢打工,媽媽在宜昌上班,姐姐在外面工作,他現在和外婆租房住在學校附近,方便讀書。

實踐團隊家訪至王鴻艷與外婆在學校附近就近租住的房子。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澈 攝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形成了她略微敏感、憂鬱的性格,同時也是很有主見的孩子。目前她已經以較好的成績考入了當地比較好的古夫中學。當問到為什麼不選實驗中學時,她回答古夫中學有她的好朋友,她更願意和朋友在一起學習。可見王鴻艷也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孩子,老師們在鼓勵她學習的同時,也對她説學習上要注意放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她也點了點頭,她説她之所以沒有選擇更好一點的實驗中學就是因為壓力太大,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很有個性和想法的孩子,但是性格方面我認為她可以以更積極的視角看待生活,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那麼我想她以後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

第一天的興山家訪之旅就在訪問完這四個孩子之後結束,孩子們多是爸媽不在身邊由老一輩的家長照顧,在生活、心理等多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缺失,有些孩子依舊生長得健康自信快樂,但是有些並不是,政府在物資方面對這些孩子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補助,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方向上更好地疏導這些留守兒童的消極、不樂觀情緒,讓他們更加積極地學習成長,擁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不管是他們自身現在面臨的生存環境還是將來通過自身努力走出山裏所看到的外面的世界。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張園

(原標題:湖北大學研究生團隊初入興山走訪山區留守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