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路上黨支部】“老農民”梁雲收穫的“希望”
“一看你就不會吃瓜,麼種過地,這個瓜才長得好,咱是老農民,認得,這叫收穫希望”,彎腰摘瓜的梁雲,起身用濃厚的陜北腔,和村委會主任封祖國打趣兒著説道。
這一瞬間,被記者拍了下來。
“你別看現在這裡的山溝溝不好看,五年後你再來看,滿山遍野都會是長成的果樹、核桃樹、油葵、蔬菜、中藥材,實現綠化和經濟雙豐收,到時會是山清水秀,金山銀山”。“老農民”梁雲的“希望”,正在這荒茫的陜北黃土地上生根發芽……
圖為:高圪垯村投資80萬元建設的種羊場。
從陜北深度貧困村到省級“三變”改革示範村
一早從榆林市區出發到橫山區響水鎮政府,電話得知忙碌的市農業局駐村第一書記楊文舉也正從外地往村兒裏趕,未敢耽擱,我們又繼續驅車30余公里,趕往高圪垯村所在地南塔辦事處,手機導航上顯示的鄉道兒蜿蜒崎嶇,忽窄忽急,但距離此行採訪地高圪垯村似乎還遙遙無期………
南塔辦事處的小院建在土坡之上的一處平整空地,辦事處黨工委書記梁雲得知記者來採訪,便與我們同行前往位於南塔西南處7公里的高圪垯村。
“這地方山大溝深、土地貧瘠、村子上空是航空道,結不住雨雲,高圪垯村降雨量常年低於350毫米,比全市平均降雨量少50-100毫米,多年來,這裡的村民過日子是靠天吃飯。”梁雲説。
從隨行的村幹部處得知,過去高圪垯村沒有主導産業,沒有集體經濟,群眾靠幾畝薄田生活,因此很多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耕地閒置,經濟十分落後,過去是全區出了名的貧困村。
“梁書記來咧”,村主任封祖國迎了出來。
下了車,放眼望去,高圪垯村並不似記者印象中的關中地區村落那般聚集,遠處只有一所小學、一排新建廠房模樣的建築清晰可見。但隨後,梁書記帶著記者把村裏的“寶貝疙瘩”前前後後摸了個邊,村集體經濟的股份合作社、總投資140萬元的光伏電廠、投資80萬元的種羊場、農産品加工廠、市價賣到四五十元一斤豬肉的黑毛土豬養殖場、漫山遍野的林糧套種寬幅梯田……
圖為村裏建設的黑毛土豬養殖場,目前養殖場規模大概在300頭左右,曾有客商來採購,了解到村裏黑毛豬飼養情況後,直呼一斤50元賣的太便宜!
圖為村裏建設的200千瓦光伏電廠,目前全村電力入戶率達到100%。
一組統計數字體現了高圪垯如今的變化——2014年底高圪垯村脫貧退出貧困戶15戶53人;2015年底脫貧退出貧困戶5戶25人;2016年底脫貧退出貧困戶5戶16人;2017年底脫貧退出貧困戶18戶47人。截止2017年底,全村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退出,在冊貧困人口降至3戶8人,全村貧困發生率為0.93%。這著實令記者有些吃驚!
‘高圪垯實現了深度貧困村産業脫貧與産權制度改革的結合,讓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這便是諸多新聞報道中總結的“高圪垯模式”。如今這個不起眼的村落也從過去的深度貧困村化身為省級“三變”改革示範村。
如此典型的陜北深度貧困村是如何實現這一蛻變的?究竟發生了什麼?
沒有好的黨支部,談發展不可能
順著梁書記的指引,山間寬幅梯田如層層綠波漫卷開來,蔚為壯觀。梯田上種滿了山地蘋果、核桃樹、玉露香梨,還有馬鈴薯、綠豆、紅小豆等各種小雜糧。
“這一切離不開我們有一個堅強的黨支部,有了好的班子引領,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望著遠處的梯田,梁書記感慨間,拍了拍記者的肩膀,看著他質樸的笑容,似如眼前黃土地上生長的果樹,從腳下生了根,茁壯間散發著股堅毅的力量。
‘這都得益於高圪垯村第一書記、村主任和市農業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同志們付出的艱辛努力,為村裏理清了發展思路’,梁書記嘴裏念叨的這些話,也同樣出現在了高圪垯村第一書記兼市農業局駐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文舉的口中。
楊文舉告訴記者,2016年5月,榆林市農業局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包村高圪垯,經過前期深入調研分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黨支部提出了“堅持脫貧攻堅與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相結合,堅持脫貧攻堅與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相結合,堅持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的總體要求,並形成了高圪垯村“科學規劃、整村推進,遠抓果業、近抓糧畜、種養結合、三産相融,綠色發展、品牌提升,合作經營、共同致富”的扶貧工作思路。
再好的思路沒有群眾的認可,也難以執行,在2016年秋冬季修建寬幅梯田之初,村裏的老百姓普遍存在顧慮,土地地界不清、缺資金乏等矛盾突出,這讓推地工作陷入了僵局....
面對現實難題,梁書記説,“村黨支部發揮了攻堅克難的關鍵作用!村幹部們一家一戶地做老百姓思想工作,情感培養成為那一時期的主抓工作,那段時間有上級領導來檢查,批評我們工作做得慢,但我們仍然堅持慢慢來,慢慢來……”。
“我們當時組織村民去定邊、靖邊、榆陽區趙家峁村‘開眼界,洗腦筋’,讓村民從思想上認識改革將帶來的好處,再後來,經過不斷的政策宣講,老百姓後都爭搶著推地,梯田建設步入了快車道”,楊文舉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支部及黨員幹部的引領下,高圪垯村充分利用土地確權頒證成果,打破地界、統一規劃,以村組為單位家庭承包土地入股,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探索出了確權確股不確地的“一田制”家庭規模經營。
圖為梁書記為記者介紹高圪垯村林糧套種情況,該模式破解了林業與農業多年存在的“只種糧,不種樹”的發展矛盾。
村民嘗到了“遠抓果業、近抓糧畜”的甜頭
面對高圪垯缺雨乾旱的情況,村黨支部積極破解難題,補齊了高圪垯村乾旱缺水、坡耕地多梯田少的短板。2016年以來,在遠抓果業方面,全村已投資240萬元新修寬幅梯田1800畝;投資170萬元發展山地蘋果1700畝;投資360萬元栽培核桃2400畝;投資19萬元更新農作物良種1500畝;建成1個120立方米的養殖小區沼氣工程,新建節水灌溉260畝和集雨場窖10個。同時,村裏還計劃建設1個蓄水320多萬方的庫壩,可解決7000多畝耕地灌溉問題,另外再用2年的時間新修高標準梯田1500畝,力爭讓梯田面積達到3000畝,為産業後續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圖為村裏建設的集雨場窖,針對當地雨水少的情況,利用道路積水收集,引流,變以往的水害為水利,灌溉山間道路兩旁的蔬菜。
在近抓糧畜方面,目前村民們在已栽植山地蘋果的梯田上套種豆類、馬鈴薯、地膜花生等矮桿淺根農作物,實現了增産增收。在養殖方面,村裏先後修建了小雜糧加工廠和養豬基地,種羊場等。
2017年1月23日,高圪垯村召開財政資金折股量化貧困戶及股權證發放和分紅現場會,為最先入股的10戶貧困戶每戶分紅3000元。這讓高圪垯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談及未來,高圪垯村第一書記楊文舉信心十足:“今後,高圪垯村一定會成為有山、有水、有花、有果的美麗鄉村”。(記者劉海波 常瑞)
記者手記:採訪結束時,在村裏參加工作八年的村幹部王成感慨道:“從剛來村裏時的一無所有,到如今最大的感受是來村兒裏的人多了,高圪垯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閉塞的窮鄉村了”。我與趕來的第一書記楊文舉交流完後,已是正午,老梁書記得兒空坐在車裏打了個盹兒,看到我要走,他又趕緊起身來與我握手,話別時,他再次邀請我幾年後到高圪垯看看。
握著老梁書記枯瘦但卻溫暖有力的手,回想起他在地裏懷抱“希望”時的笑容,我感動於為這大山溝種下“希望”,認真、樂觀、堅毅、執著的這群人!我想,高圪垯村美好畫卷實現的那天,不會遙遠......
來源:陜西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攻堅路上黨支部】“老農民”梁雲收穫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