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張風雷:文化自信要建立引進、融入、反省、創新機制

摘要: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執行所長張風雷以“怎樣重讀經典”為主題與臺上嘉賓展開對話交流。

我們的題目是“從長安到龜茲”,這個活動帶有緬懷鳩摩羅什歷史貢獻在裏面,鳩摩羅什是真正跨時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師,他不光是翻譯家,而且他為中國的文化、中國的佛教培養了大批的人才,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奠定了中國佛教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

圖片19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執行所長張風雷(左三)以“怎樣重讀經典”為主題與臺上嘉賓展開對話交流。王昆坤 攝

關於鳩摩羅什的貢獻,我用幾個主題詞簡單説一下:

第一、引進。當年鳩摩羅什從龜茲來到長安,引進了印度、西域非常重要的佛教文化,他翻譯了很多經典,有些經典是以前已經譯過的,包括法華經等等,以前譯過,他重新做了翻譯,更重要的是他還翻譯了以前沒有翻譯過的,像中關學派重要的著作,把四論翻譯過來。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到了隋唐,大唐氣像是一個文化的交流、文明互鑒的一個結果,我覺得在今天這個時代,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當然也不能關起門來搞我們的文化建設,這是第一個,引進。

第二、融入。這個融入從鳩摩羅什來看,首先是經典翻譯,這個翻譯過程就是文化融入過程,大家知道鳩摩羅什的翻譯影響力那麼大,什麼原因呢?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龐大的譯程裏面,有很多精通中國文化的助手、學生,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比如法華經,法華經以前就譯過,鳩摩羅什翻譯的時候參照了竺法護的,有一段竺法護的翻譯就講天上能夠看見世間,世間也能夠看見天上。鳩摩羅什看了這個感覺意思跟西域的是一樣的,但是詞語不流暢,他的門下有個大弟子就講是不是“人天交接 兩得相見”,鳩摩羅什説對,這個意義大家接受起來就不一樣。

除了翻譯以外,還有講闡釋,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些經典,這套思想它在中國的傳揚實際上很多是依賴於他在中國培養的這些弟子,他用中國的這種概念體系、語言的表達體系,準確的表達了、闡釋了印度的中關學説。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佛教理論發展都是在性空和妙有兩個基礎上,甚至對宋明理學提供了很重要的框架,在理論體系上對儒學進行重構,我們講宋明理學是新儒學,它吸收了佛教、道教這些發展的成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真正的文化創新、文化自信要建立引進、融入、反省、創新的機制。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