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中國農業科學家在阿聯酋沙漠中種出海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迪拜試驗基地收穫的海水稻稻穀。本報記者 景 玥攝

2018年6月底,工人正在收割海水稻。資料圖片

在熱帶沙漠裏種水稻?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農業科學家們硬是完成了,其中一種水稻的單産還超過520公斤/畝。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變不可能為可能,中國科學家是如何做到的?本報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迪拜沙漠深處的試驗基地

沙漠裏種水稻——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學家硬是完成了

在迪拜沙漠裏種水稻緣于一份跨國邀請。得知袁隆平領導的海水稻團隊在中國測産成功後,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穆罕默德迅速派員與海水稻團隊取得聯繫,並於2017年11月邀請海水稻團隊赴當地沙漠開展水稻試驗種植。

“剛接到邀請時還不大相信,後來經過多方查證,才證實此事。”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坦言,“起初我們也有些擔憂,畢竟當地的土地狀況與中國不同,我們對試驗種植心裏沒底。但一想到即使失敗,也是人類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重要嘗試,我們最終還是接受了邀請。”

盛夏的迪拜沙漠酷熱難耐,氣溫高達近50攝氏度。車窗外滿目都是白茫茫的鹽鹼地和連綿不斷的沙丘,偶爾見到幾株沙漠植物孤傲地屹立在漫漫黃沙之上。驅車一個多小時後,記者來到位於迪拜東南方沙漠中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迪拜試驗基地。陽光明晃晃的,熱浪撲面而來,雞蛋放在地上不到3分鐘就熟了。

這裡存在諸多不利水稻生長的因素,包括極端晝夜溫差、地下高鹽度水位、低濕度、缺乏淡水、沙塵暴、缺乏土壤團粒結構、缺乏種植資源等。比如6、7月時,迪拜的地表溫度可達54攝氏度以上,晝夜溫差最大可達30攝氏度以上,沙漠地下7—8米即為鹽度高達1.6%的鹹水,土地表層為細沙,地下50—80釐米就是風化岩石結構。

2018年2月,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工作人員正在迪拜的水稻試驗田裏插秧。資料圖片

“每次做田間調查,身上汗水像下雨一樣往下淌。雙腳被厚實的膠鞋焐出了瘡,褲子經不住每天洗三次的折騰,壞了好幾條。調查本就像被水浸泡過一樣。”項目生産隊長張樹臣掏出自己的調查本,上面幾乎每一頁紙都凹凸不平,字跡已經被汗水浸得一片模糊。

看到張樹臣手臂上被牛虻咬出的纍纍傷痕,記者忍不住問:來迪拜這麼久了,時光難熬嗎?張樹臣毫不猶豫地搖搖頭,他説:“我只是一心想把工作幹好,趁著現在還有精力,給後人提供點基礎數據。特別是在其他國家嘗試失敗之後,我們中國人幹成了,就很驕傲。”

搞農業研究30個年頭了,張樹臣還堅持在田間地頭,他説這是受了袁隆平的感召,“袁老年近九十,卻仍然堅持在田間操作,讓人非常敬佩”。袁隆平曾説過:“書本知識和電腦技術也都重要,但是書本、電腦裏種不出水稻,只有在田裏才能種出水稻,所以,肯定要到田裏去。”

2018年5月,各國測産專家正對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迪拜試驗基地的海水稻進行測産。資料圖片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並非直接種植在海水中。“在淡水資源匱乏的大背景下,海水稻種植技術的推廣或可解燃眉之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海水稻種植不僅節省了寶貴的淡水資源,更因其不弱于甚至超過淡水稻的畝産水準,有助於中東北非農業技術水準實現整體提升。

據了解,迪拜也請過其他國家的專家來種水稻,但都失敗了。中國專家迎難而上,通過不懈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獲成功。“海水稻的成功試種對濱海沙漠地區是一大福音。”阿布扎比酋長國西部發展委員會委員穆罕默德·薩利赫·穆罕默裏對本報記者表示,對於同為濱海沙漠地形的阿布扎比西部來説,海水稻的成功試种經驗尤其值得學習。它證明,在沙漠中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産業鏈並非不可能。

得知海水稻成功試種的消息,阿聯酋網友紛紛在社交網路上轉帖,點讚中國為世界糧食安全所作的貢獻。網友沙赫德評論説,對於所有沙漠化國家,尤其是中東和非洲地區而言,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網民艾倫評論稱,這是一項關乎全人類生存問題的巨大貢獻,將對世界糧食安全産生重大影響。網友阿布夏克認為,這將大幅提升阿聯酋的糧食自給能力,期待品嘗到海水稻大米。

迪拜沙漠中的海水稻。資料圖片

雄心勃勃的目標——

稻田有望覆蓋迪拜至少10%土地

在試種水稻的過程中,惡劣的自然條件給項目組帶來了嚴峻考驗。“比如,因被高溫灼傷,水稻一齣穗就出白色小穗,如果不及時降溫,就會前功盡棄。國內一整套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在這裡很多都不管用了,得根據當地實際重新摸索新的方法。”張樹臣説。

大自然也沒少給中國團隊出難題。沙塵暴、幹熱風、缺水等困難接踵而至,對水稻生長來説,這些都是致命性打擊。“有時也會著急上火,心情煩躁,但我們最終還是會走到田間地頭,想辦法解決難題。”張樹臣説。

項目團隊廢寢忘食,除了選育出適應當地條件的水稻耐鹽鹼品種以外,還獨創了一種沙漠鹽鹼地改良技術——“四維改良法”。據介紹,“四維改良法”是由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抗逆性作物四大要素系統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法。只要符合一定條件,鹽鹼地可以在兩到三年內被改造成良田。

今年5月至7月,包括海水稻在內的80多個試種水稻品種分批成熟。5月26日,由國際水稻研究所及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的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産專家組,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産。五個品種測産産量分別為:7.8041噸/公頃、7.4106噸/公頃、7.3076噸/公頃、5.952噸/公頃和4.8266噸/公頃,這些品種都超出了水稻4.539噸/公頃的世界平均水準。在隨後一段時間裏,海水稻團隊又分別對逐漸成熟的品種進行測産,又獲得超過全世界平均水準的4個品種。這標誌著此次海水稻試驗種植取得階段性成功。

世界銀行去年發佈的報告顯示,在全球15個最缺水國家中,有12個位於中東和北非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等。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東人口平均增長率不斷上升,該地區的每人平均水量份額從1962年的2925立方米減少至2011年的743.5立方米,遠低於聯合國設定的世界人口平均水量配額7240立方米。

阿聯酋氣候變化與環境部部長澤尤迪表示,與中國在農業領域加強合作,有利於阿聯酋方面引進創新技術手段,應對食品安全這一共同挑戰。未來,阿方將在水耕栽培、有機農業、廢水灌溉、病蟲害防治、鹽鹼地農業開發等領域與中國加強交流力度。

穆罕默德在與中國團隊合作制訂的長期規劃裏表示,未來,“海水稻”人造綠洲將覆蓋迪拜10%以上土地面積,約合60萬畝。據權威專家測算,這相當於可以解決100萬人的吃飯問題。

建設“人造綠洲”——

提高當地糧食自給能力

中國農業科學家成功在阿聯酋沙漠中種植出水稻,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認為這一成就堪稱奇跡,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阿聯酋駐華大使阿裏·扎希裏評價説,這是全球第一次在熱帶沙漠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將有助於提升沙漠地區的糧食自給能力和改善沙漠地區的生態環境。阿聯酋副總統兼總理穆罕默德將收穫的海水稻加工製成精美的沙漠海水稻紀念品,作為未來的“國禮”贈送尊貴客人。

迪拜方面計劃與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合作建立“袁隆平中東及北非海水雜交稻研究推廣中心”,該中心將承擔面向中東及北非地區海水稻品種測試、工藝條件優化、技術培訓和産業化推廣等使命。張國棟表示,他們將以該項目的前期成果為基礎,致力於將海水稻技術服務於整個阿拉伯世界。“海水稻並不是簡單的一粒稻種,(未來的合作)不會是簡單的育種、栽培,而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張國棟介紹説,目前他們還需要解決如何大規模節水、降低人工成本、精準栽培等問題。項目團隊將對接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雲平臺和傳感設備,通過對沙漠土地的數字化改造,使水肥能在地底實現真正的迴圈使用,節水節肥,減少人工干預,從而幫助當地建立先進的智慧農業體系。

根據雙方達成的“綠色迪拜”合作框架協議,海水稻項目團隊將在迪拜開展四個階段的試驗和産業化推廣計劃。第一個階段為品種試驗,通過試種不同積溫帶水稻品種,探索適宜的種質資源,初步掌握水稻在沙漠極端環境下的生長規律和水肥施用條件,摸索水稻各生育期的核心植保措施。2018年下半年的生産性試驗是第二階段,將以“四維改良法”技術為基礎,確定最佳土壤改良工藝參數和水土肥迴圈模型,降低規模化推廣生産成本。

到2019年,項目將啟動關鍵的第三階段——面積為100公頃的“海水稻實驗農場”項目。項目團隊將探索利用沙漠地區四季常青的“人造綠洲”打造綠色生態地産。“第四階段即全面推廣階段,將標誌著海水稻産業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式,實現不依賴補貼的自主發展,這對於現代農業産業化具有開創性意義。”張國棟説,越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多個亞洲國家也提出要與他們合作種植海水稻。

埃及《金字塔報》報道説,隨著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人口的持續膨脹,埃及正在經歷糧食短缺的挑戰。糧食安全已不再僅僅是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還關乎國家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所以海水稻技術在中東北非地區推廣的意義不言而喻,希望埃及能儘快享受到它的紅利。

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門”網站撰文指出,中國在阿聯酋沙漠種植水稻的經驗可以向整個中東地區加以推廣,因為中東其他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土壤環境與阿聯酋大同小異,在廣袤沙漠中長出稻米堪稱奇跡,可以減少這些國家的糧食進口,強化中東國家的糧食安全。文章強調,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中國慷慨地向中東國家施以援手,體現了愛心和兄弟情誼,更是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和中國智慧的生動體現。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中國農業科學家在阿聯酋沙漠中種出海水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