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非遺”保護與傳承 業內專家期待突破觀念瓶頸

摘要:在寶雞市鳳翔縣六營村,捏泥塑的老人們正在趕工,臉上堆著深深淺淺皺紋,對手中泥塊捏、抹、拍,忙碌個不停。

在寶雞市鳳翔縣六營村,捏泥塑的老人們正在趕工,臉上堆著深深淺淺皺紋,對手中泥塊捏、抹、拍,忙碌個不停。經老藝人製作加工的一批批泥塑,將被全國各地的人買走,有的遠銷國外。另一邊,常年行走在非遺保護一線的學者,也是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從西安出發,萬里尋訪傳承人,試圖把絲路起點與沿線的非遺作對比,深度探索非遺保護之路。

傳承與堅守泥塑技藝出精品

鳳翔泥塑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品,當地人稱“泥貨”,它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型,或素或彩,題材多樣,主要分佈在鳳翔縣六營村及周邊區域,先後被列入寶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6年鳳翔泥塑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六營村也被評為陜西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1

陜西鳳翔泥塑藝術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胡新明介紹鳳翔泥塑

鳳翔泥塑有三大類型:泥玩具、挂片、立人,塑造出白底黑描、大紅大綠、形態生動、狂放誇張的整體風格。自1980年我國發行第一輪生效郵票以來,鳳翔泥塑代表作品“平安馬”“富貴羊”,分別入選2002馬年、2003羊年生肖郵票主圖案,“福壽豬”入選2007年中國生肖郵票。其後,“鳳尾雞”被確定為2017年央視元宵晚會吉祥物原型。

在鳳翔泥塑村藝人中,出生於1931年的胡深老人是年紀最大的一位,從藝至今已有70餘年。胡深侄子胡新明從小學習製作鳳翔泥塑,帶出徒弟300余人,201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泥塑(鳳翔泥塑)的代表性傳承人。

老藝人做泥塑長遠傳承遭遇困境

上世紀九十年代,鳳翔泥塑遭遇了“寒冬”,當時許多藝人都放棄了泥塑,有經濟方面等諸多因素。記者在六營村看到,目前製作泥塑的多是40-70多歲的老手藝人,幾乎沒有年輕人的身影。胡新明介紹説,鳳翔泥塑從2002年到現在,一直保持均衡量産,通過國家支援,泥塑生産量逐步上升,原來放棄做泥塑的人又重新開始做了,但他對泥塑長遠的傳承表示擔憂。

2

寶雞鳳翔縣的六營村有“中國泥塑第一村”的美稱,七十多歲的老手藝人正在製作泥塑

30多年來,胡新明先後發掘和創作了20多個規格180多個泥塑新品種,胡新明認為,與其他非遺項目相比,鳳翔泥塑保護較好,但年輕人對於重拾非遺工作還是興趣不足,覺得幹這個工作缺乏挑戰性。從一個小小的泥塑工作者到一個真正成功的傳承人,還有很長的路,得甘守寂寞。

其次,年輕人認為做泥塑掙不到錢,對於是否學這門手藝存疑。“非遺保護要保護好傳承人,但怎麼鼓勵這個人去當傳承人?”胡新明説,“我把非遺保護當做事業,當成生命去研究,對我來説是一種神聖的使命。如果每個人都當使命去做,傳承肯定是有希望的。但這不是依靠民間力量就能做得到,還需要政府牽頭組織。”

突破觀念瓶頸保護的“鑰匙”在傳承人手裏

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説,這些年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媒體、企業等,都在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從理論上開出了許多“藥方”。但他認為,非遺保護的“鑰匙”或許不在專家手裏。對於一種以人為核心的文化傳承,專家們不是直接的從藝者;非遺最大的特點,是“活”著的,它是一種生活和實踐,保護的“鑰匙”也不在各級管理者那,真正的“鑰匙”應該在傳承人手裏。

王智認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其原生態和原真性最有價值。儘管這個概念在理論界存在各種爭議,但對於具體的非遺項目來説,傳承越是久遠,存續狀態越接近原生態,其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就會越高。非遺保護應該多想想怎麼挖掘文化、實現它深厚的文化價值。

3

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作為非遺文化顧問行走在萬里絲路上。

走在絲路上的王智在思考非遺保護的瓶頸,即觀念與意識的問題。他説,非遺保護不是一小部分人幹的事,比如一個戲曲名角唱得再好,沒有徒弟學就是個問題。即使有徒弟,劇場內沒幾個人欣賞,那戲曲也就沒有意義了。要體現中國傳統戲曲“高臺教化、寓教于樂”的精神文化內涵,既要有傳的人,還要有承的人,更需要欣賞群體,他們不可分割。因而,王智認為非遺傳承是全民族的事。(劉彬)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