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區

陜西:多維開發與“非遺+” 古老非遺煥發新生機

摘要:7月17日上午,以“改革開放四十年 西安高新絲路非遺行”為主題的、來自中省媒體採訪團走進位於陜西省西安高新區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對非遺保護和用産業化思維創新非遺傳承新模式進行了一次專題採訪。

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産由於後繼無人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何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成了一個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7月17日上午,以“改革開放四十年 西安高新絲路非遺行”為主題的、來自中省媒體採訪團走進位於陜西省西安高新區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對非遺保護和用産業化思維創新非遺傳承新模式進行了一次專題採訪。

1

非遺保護刻不容緩

眾所週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燦若繁星,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十多次的朝代更替,文化底蘊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紮實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工作,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邁上新臺階。

陜西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也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不平凡歲月。當前,西安正在打造文化高地、人文交流中心,西安高新區努力做強做大文化産業。然而,在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等方面亟待傳承和創新。據陜西絲路非遺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俊峰介紹,在做非遺保護項目時,遇到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産尤其是傳統手工藝,由於技術複雜、收入低廉等原因導致後繼無人,面臨著傳承斷代的危險。

居住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興隆街辦北張村的張鋒學老人已經79歲高齡,一生從事古法造紙事業不曾中斷。他是現在唯一一個能完整熟練掌握長安古法楮皮紙抄造技藝的老藝人,于2009年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稱號。在談及這一古法造紙事業時,張鋒學老人感嘆後繼無人,自己一人苦苦堅守,後來才勉強把在外打工的孫子叫回來跟著自己學習古法造紙,但孫子能堅持多長時間自己也無從得知。而類似的情況在陜西甚至全國還很多,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産重新煥發生機,對非遺資源二次開發、品牌化、産業化甚至資本化方面才是非遺保護的出路所在。

2

多維開發不斷創新

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及文化擔當的具體體現,需要國家政府及各類社會人群全面參與,而非遺資源的市場化開發一直是我國非遺資源傳承的主要瓶頸。

2017以來,國家先後出臺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一系列文件,十九大中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的論述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明確了方向。近年來,陜西省以市、縣兩級項目為基礎,省級項目為骨幹,國家級項目為重點,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建設,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省、市、縣(區、市)四級梯次結構代表作名錄體系,使一大批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歷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得到有效保護。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生活是最好的傳承。陜西絲路非遺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俊峰介紹説,做非遺保護項目,完全是出於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種情懷使然,但更多的是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視,這對公司來説也是一種難得的發展機遇。

陜西絲路非遺文化有限公司結合陜西非遺的現狀,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充分利用“非遺+”理念,通過創新與融合方式推動非遺項目向商業、旅遊、教育等領域的融合,並探索出的非遺資源向産品化、品牌化、産業化及資本化轉化的多維繫統開發模型,將為我國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探索出新的道路。公司自成立以來,在構建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綜合服務平臺過程中,為非遺資源轉化、非遺商品銷售、非遺文化推廣及非遺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僅通過絲路非遺旗下影視文化傳播公司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和其他專業團隊共同建設了陜西省數字文化創新平臺,並利用CG、AI、MG、AE、AR/VR等數字技術為不同的非遺項目及非遺傳承人提供專業化數字內容及技術服務。而絲路非遺自主研發的“長安禮道”系列非遺文化産品,也有效推動了區域非遺資源的産品化、品牌化、産業化轉化與發展。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非遺文化頗多的陜西省將堅定文化自信,紮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工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彭昌堤)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