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銀行業熱議資管新規實行後銀行理財轉型

作別“保本”迎“凈值” 業內擔心轉型太快致客戶流失

7月13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佈了《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目前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具有預期收益産品佔據主流、産品同質化較強、負債端成本高企不下、剛性兌付造成風險與收益不對等特點,資管新規後銀行財富管理産品體系將迎來較大轉型。

轉型陣痛

《報告》顯示,銀行理財産品存續餘額29.54萬億元,理財産品增速放緩,産品秉承低風險配置思路,産品結構再優化。全年為投資者實現收益11854.5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規模,收益增幅21.30%。

而由於資管新規的發佈,我國商業銀行資管業務面臨轉型。潘光偉認為,資管新規在打破剛性兌付、産品和投資者分類、凈值化管理和價值計量等方面將打破現行的産品形態、産品體系和客戶分類,銀行財富管理産品體系將迎來較大轉型。尤其是當剛性兌付不再成為投資者考慮的關鍵因素時,基礎金融資産的收益和風險將被及時反映,財富管理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將聚焦財富增值管理。

而對於資管新規後,商業銀行主要面臨的問題,建設銀行資産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李麗傑提出,如何承接原有保本型理財客戶是一個重要問題。她認為,市場對於凈值型産品的接受度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資管新規發佈後建設銀行推出了一年期到三年期的産品,發現客戶的接受能力很低,對於一年期以上的産品,很多客戶不考慮。

農業銀行資産管理部副總裁王飛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大部分客戶只能接受風險小,波動低的産品,高風險産品農行也在做,賣的並不好,“未來是客戶驅動型還是産品驅動型的體系還要繼續觀察,但是銀行資管差異化是肯定的,銀行普遍會以固收産品為主”。

《報告》認為,銀行理財作為我國資産管理業務的中流砥柱,是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首選,發揮著普惠金融的作用,是實現居民資産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但是也意味著銀行理財作為規模最大的資管機構,其客群較為分散,以儲蓄型人群為主,這類群體對銀行自身品牌和信譽比較依賴,銀行理財出於各種原因無法真正擺脫剛性兌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也表達了對銀行理財客戶流失的擔憂。他認為80、90後是線上理財的主力軍,相較于銀行理財,線上理財或可實現更高收益、資金進出更加便捷,符合年輕一族的投資習慣,此外,中老年客戶接受度面臨不確定性,多數銀行理財客戶已經普遍習慣預期收益型産品,對於凈值型産品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和窗口期。

此外,由於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主要客群專業投資能力和風險判斷能力較為欠缺,短期難以全面推廣凈值型産品,投資者教育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無法一蹴而就,且需要考慮快速轉型可能引發客戶大幅流失,並導致産品流動性風險以及加大市場波動的風險。

根據資管新規在加強公司治理與風險隔離的要求下,銀行將成立資管子公司進行專門運作資管産品,分離業務、隔離風險。對此,南京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張蘭表示,獨立子公司以後,最大的挑戰是和母行的分家,未來投資決策要和母行隔離,但本身又希望得到母行的渠道支援,此外,獨立之後流動性管理對於資管來説也是挑戰。

類貨基産品大行其道

多位資管負責人表示,未來産品體系中有很大一部分將是類貨幣基金産品,産品主要投資于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低風險、高流動性金融産品。

此類産品第一個特點是採取凈值化運作模式,符合資管新規的凈值化要求。實際運作來看,銀行基本做到每個工作日發佈産品凈值或萬份收益、七日年化收益率等。此外,産品申購贖回靈活,交易時間申購贖回T+0。産品高流動性對於投資者來説很有吸引力。

目前來看,銀行類貨基産品收益要遠高於餘額寶。《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目前銀行在售的類貨基産品的七日年化收益基本均在4.0%以上。

而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為3.53%,萬份年化收益率為0.9475。尤其近四個月以來逐漸走低,在收益上已經被銀行理財産品遠遠甩開,不過由於銀行理財産品五萬元的門檻,仍把許多投資者擋在門外。

《報告》提出,銀行資管要重新部署産品體系,將凈值型産品作為産品轉型的長期目標,全面滿足凈值型産品轉型的新規要求、多元化資産配置的客戶需求和參與國際同業競爭的客觀需求。

同時,要研究發揮內部FOF模式在穩定凈值表現、專業化管理、雙重風險分散、多元化資産配置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平穩推動預期收益型産品向凈值型産品轉型,此外,還要不斷優化産品轉型的配套措施,加快完善債券、非標、長期股權等資産的估值規則,完善資訊披露制度。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銀行業熱議資管新規實行後銀行理財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