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陳倉:“生態+旅遊+扶貧”模式讓脫貧成真

摘要:窮則思變是一個真理,但是窮了這麼多年,在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時間點上,富裕的春風卻似乎一直沒有吹拂到這裡。

“景區建好了,現在來我們這裡的遊客越來越多,掙的錢也越來越多,這在過去都不敢想像,但是這幾年就真的變成了現實。”面對記者們的採訪,在家門口經營餐飲加小酒店的陳倉區庵裏小夥子王小林聲音有些激動。他所説的景區就是建成開放僅一年的九龍山景區。

thumb_960_640_1529633142220

陳倉區西部山區山大溝深,交通閉塞,地理上古稱隴坂地帶,受自然條件制約,貧困人口眾多,被劃入國家14個重點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賀蘭山片區,是陜西省和寶雞市脫貧攻堅戰役的主戰場。該地區生態環保條件較好,共有82個村莊而貧困村就有74個,建檔立卡貧困戶8116戶,28476個貧困群眾。儘管貧困的狀況不盡相同,但是貧困的原因卻基本一致:經濟結構單一,勞動力流失等。王小林沒有出去是因為家中還有年邁的母親,為了盡孝只能選擇在山裏面艱難地生存。

窮則思變是一個真理,但是窮了這麼多年,在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時間點上,富裕的春風卻似乎一直沒有吹拂到這裡。直到2014年,當寶雞育才集團的前期考察人員來到這裡,山民們才發現自己刨食了祖祖輩輩的山溝溝原來還是個金窩窩。從那一年開始,育才集團選擇了以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溫泉人文等為依託,建設面向世界的一流國際度假區。連續三年來,以靈寶峽、大水川、九龍山為代表的旅遊新項目不斷開放,遊客紛至遝來。陳倉區政府因勢利導,在積極扶持旅遊開發的同時,也以此為基點開始了扶貧工作的新探索。

在認真分析了西部山區的各項優勢之後,結合投資單位的實際需求,區政府對該項目實施了BOT模式的創舉,政府在建設-經營-轉讓環節上與企業和村民實行聯合開發,目的就是打造出新的品牌景區,通過品牌帶動,實現群眾家門口就業和持續脫貧。陳倉區副區長張軍輝介紹了政府為促進脫貧的具體工作:配合景區開發建設了75公里新道路及拓寬改造,連接了景區和村鎮,方便遊客到來;陳倉區啟動專項扶貧資金200萬元,扶持當地坪頭鎮11個村的貧困家庭入股景區開發單位,隨著景區的發展實現紅利;景區建成之後優先吸納300戶貧困家庭成員進入景區就業,多家出現了父子上崗、夫妻上崗的局面,經濟條件大大改善;開發單位出資5260萬元,對於不適應舊居和開發片區上的173戶進行異地搬遷;此外,鼓勵有條件的家庭根據條件開辦農家樂和特色民俗,作為景區旅遊環境的有益補充。

王小林遠在蘭州的哥哥就是看到家門口的這些讓人驚喜的變化,加上對於兄弟和母親的愧疚,投資幫弟弟開辦起了餐飲加住宿的小酒店,良好生態下蘊集的優質山貨和旅遊帶來的收入,讓弟弟成為較早實現脫貧的一部分人。

現在的西部山區旅遊火熱,無論在景區還是村莊隨處可以看到當地村民燦爛的笑容,聽到他們真切的笑聲,這是脫貧群眾對於現在幸福生活真真的讚美。(作者:張鋒哲)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