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寶雞陳倉區:“生態+旅遊+扶貧” 讓山區變景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旅遊+扶貧”模式是寶雞市陳倉區針對深度貧困地區——西部山區精準脫貧而探索出的一個創舉。    據了解,短短一年多時間建成的大水川國際旅遊度假區,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178萬餘人次,實現經營性收入1.92億元。景區自開工建設至今已累計提供工作崗位1.9萬餘個,安置就業2300人,其中貧困家庭就業600余人,這是陳倉區依託旅遊資源助推脫貧攻堅的一個亮點。   

6月20日上午,由中共陜西省委網信辦、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的“‘陜’耀新時代 領航新絲路——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主題採訪團走進寶雞陳倉區庵裏村、大灣河村,探訪寶雞如何發揮山區資源優勢,改變貧窮落後面貌,讓沉睡的大山活起來,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圖片1

“讓世界傾聽陜西聲音”採訪團走進九龍山景區參觀採訪

鄉村旅遊 打造脫貧致富“新引擎”

據悉,寶雞市陳倉區西部山區涉及縣功、新街、坪頭、赤沙、拓石、香泉、鳳閣嶺7個鎮。共有貧困村74個,佔全區82個貧困村的90.2%,建檔立卡貧困戶8116戶28476人,是陳倉區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全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2015年5月,陳倉區政府與寶雞市育才集團簽約,採用BOT模式進行保護性開發,以大水川、靈寶峽、九龍山為主集中規劃建設大水川國際旅遊度假區,用旅遊開發帶動産業扶貧,全力打造集吃、住、行、遊、購、娛于一體的旅遊産業集群,依託大旅遊帶動貧困群眾大脫貧,通過發展特優産業,增加農民收入,促使山區群眾在家門口端上“金飯碗”,形成西山環線大旅遊。

圖片2

低矮的土坯房與氣派的樓房形成鮮明的對比

激發內生動力 構築宜居宜業家園

寶雞市陳倉區坪頭鎮庵裏村村民王小林,家有兩口人,此前依靠種地為生,母親常年患病,讓這個家成了典型的因病致貧,過去靠幾畝薄地難以維持生活。大水川景區開發後,他看到了商機,開起了家庭旅館,節假日遊客入住爆滿,每月能收入一萬多元。    他通過開辦家庭旅館、辦農家樂實現了脫貧,日子越過越紅火。王小林的變化,就是寶雞市陳倉區“生態+旅遊+扶貧”的一個縮影和見證。

寶雞市陳倉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探索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生態+旅遊+扶貧”模式,讓山區變景區,使景區帶山區,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將貧困戶嵌入旅遊産業鏈中,解決了當地貧困群眾就業問題,帶動西山地區産業發展和農産品銷售,激發了貧困群眾自主創業的積極性。

旅遊開發讓寶雞市西部山區不少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辦農家樂、開鄉村旅館、到景區工作、入股景區、自助創業。

深化旅遊扶貧  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

在坪頭鎮大灣河村的集中安置點,喜得新房的該村貧困戶鄭饒娥高興地對記者説,這幾天正在開始著手“謀劃”自己的新家和新生活。今年64歲的鄭饒娥家有5口人,丈夫在外打零工,兒子因病致貧。“告別破舊的土房、泥濘的山道,搬進乾淨整潔、採光充足、水電氣暖供應齊全的新房,這是我們貧困戶做夢都沒有想到的。”鄭饒娥説。   讓搬遷群眾不僅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為了能讓貧困戶徹底“挪窮窩、斬窮根,陳倉區多次組織開展各類技術培訓,確保每戶移民戶能掌握一技之長,達到崗位技能要求,真正實現了“搬進來、留得住、有班上、能致富”的目標,為寶雞市樹立了扶貧移民搬遷樣板工程。

圖片3

九龍山景區玻璃棧道

發展全域旅遊 打造精準扶貧新模式

“開發一個景區,帶動一方産業,幫富一方百姓”。據了解,大水川國際旅遊景區自開工建設至今已累計提供工作崗位1.9萬餘個,解決了1000多名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22000元。旅遊公司出資5260萬元,完成了173戶當地村民搬遷,建成戶均120平方米的新房173座,提高農民生活水準,將涉及的5鎮10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提高到1.8萬元。

在此基礎上,寶雞市陳倉區政府投入專項産業扶貧資金,引導貧困戶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到景區的開發建設中,貧困戶每年可以領取分紅,實現旅遊産業與脫貧攻堅的“雙贏”。   

截至目前,景區累計拆搬遷108戶,支援興辦農家樂100戶,帶動就業人員13000人;景區從事建設、保潔、安保、服務人員2000人。累計免費培訓駕照949人,共計優惠237.53余萬元。     這種從“輸血”到“造血”的精準扶貧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老百姓在既不離鄉也不離土的情況下有了穩定的收入,實現了旅遊富民、旅遊強農的轉變,達到企業、社會、貧困戶“三贏”。(張英傑)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