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白水:“豆腐經濟”助推産業脫貧

摘要:白水豆腐久負盛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白水縣誌》記載:“唐貞觀年間,同州刺史尉遲恭監築白水縣城時,曾用白水豆腐切成塊擺放模型”。而堯頭村作為“豆腐第一村”,堯頭豆腐幾乎成為了白水豆腐的代名詞。

“割豆腐嘍……”一聲清脆的叫賣聲,便能勾起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村民對往事的回憶。白水豆腐久負盛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白水縣誌》記載:“唐貞觀年間,同州刺史尉遲恭監築白水縣城時,曾用白水豆腐切成塊擺放模型”。而堯頭村作為“豆腐第一村”,堯頭豆腐幾乎成為了白水豆腐的代名詞。

5月24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堯頭村,在進入村民梁小軍家中時,他正和妻子將蒸好的豆干出鍋。梁小軍是家族裏第六代“豆腐傳承人”。豆腐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難得是需要製作者有足夠的經驗和獨特的製作手法。

據了解,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一塊上好的豆腐需要經歷選料、炕豆、脫皮、浸泡、磨漿、殺泡、過濾、煮漿、點漿、敷豆腐這十道嚴格的工序。選料要求粒大飽滿、無霉爛,生長期在180天以上的優質黃豆;炕豆要將選好的豆子鋪在炕上,再把土炕燒熱,烤幹豆中水分;接下來是脫皮,用石碾子碾破黃豆的外殼,去掉外皮和雜質;之後用軟水浸泡黃豆,待浸泡2小時後,用石磨精心磨出豆漿備用;隨後要經歷殺泡工序,用開水倒入燙磨好的豆漿裏,為的是去除豆子的豆腥味,再將磨出的豆漿用細布濾架搖動過濾出豆渣;隨後要進行煮漿,用過濾後的生豆漿用鐵鍋燒至100℃……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豆腐工序繁雜又耗時,梁小軍夫婦每天淩晨五點就起來開始一天的活計,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著。“半機械化製作節省人力和時間,但手工製作更能保證白水豆腐的品質和口感,做出白水豆腐的品牌,提高白水豆腐的經濟效益。”梁小軍告訴記者。

圖片1

梁小軍夫婦正在將豆腐幹裝盤

為了讓豆腐製作更規範,品牌能夠走出去, 2016年,白水縣食藥監部門開展堯頭豆腐作坊整治提升治理工作,為該村豆腐加工戶免費新貼了墻磚和地磚,並動員豆腐加工戶將原來的木質門窗換成鋁合金門窗,豆腐的加工製作環境、原料儲存場地環境都有了很大改善,村裏不少豆腐加工戶都取得了相關許可。

據了解,堯頭村採取“公司+農戶”的産銷一體化模式,以公司對外聯絡,和酒店、超市等豆腐訂單大戶簽訂合作,帶動農戶,以逐步擺脫傳統的零散售賣、收入不穩定等瓶頸因素。此外,堯頭村還在豆腐、豆腐幹這兩大類別的基礎上,積極研發生産其他豆類衍生品如腐乳、腐竹、禮盒包裝、豆腐類保健品等附加值高的産品,延伸豆腐加工産業鏈,提高經濟收益。目前,從每天五十斤豆腐到三百斤豆腐、三百斤豆腐幹,從賣不完到供不應求,從推著自行車賣到酒店、超市到府收購,梁小軍的豆腐事業越來越紅火。而像梁小軍這樣靠著豆腐致富的家庭在堯頭村還有八十余家。據介紹,2017年堯頭村貧苦戶還有58戶,而現在,堯頭村僅剩下12戶貧困戶,這些貧困戶的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4000元。可以説,這個村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豆腐。

圖片2

依託“豆腐第一村”品牌和緊鄰縣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堯頭村發展在加速:填溝修路、硬化村道、興水灌溉、開發生産,村容村貌正在“舊貌換新顏”。  

目前,豆腐文化産業園、千畝有機蘋果示範園、農業示範園、生態休閒運動園、堯頭豆腐博物館和黃土地貌環溝休閒漫道及景觀吊橋等項目,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之中,堯頭的發展已被融入三、五分鐘車程的縣城經濟圈,未來將成為有名的“以農業形態為主的微型小城”和現代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

“明年,等園區建設好了,我還想在園區內做一家以豆腐為主的農家樂,要堅持把豆腐做下去,讓下一代人能看到繼續手工製作的效益和前途,那麼年輕人就會學習白水豆腐的製作技藝,這樣白水豆腐的製作技藝才能傳承下去。”梁小軍談及未來的規劃時顯得信心十足。

“一聲聲割豆腐吆喝了幾百年,一股股豆花香香遍了大秦川,一聲聲割豆腐割不斷那份緣,一股股豆花香把口福送人間……”白水縣作家協會主席,同時也是堯頭村一員的王奇戈,為堯頭村創作的村歌《美麗堯頭好家園》,道出了他對堯頭豆腐的感情,也唱出了堯頭村村民的自豪,“村民們在閒暇時,經常聚集在一起唱村歌,大家越唱越驕傲,越唱越有凝聚力,我希望這首村歌能夠給予村民們把豆腐製作工藝堅持下去的力量,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王奇戈説。(周彤)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