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信託兌付風險頻發 市場化“排雷”引關注

頻繁出現的信託兌付風險事件已經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信託業相繼發生了中融信託雲南國資項目、中江信託浙江同城項目,以及英大信託、山西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的多個信託計劃出現逾期或違約事件。

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前幾年部分企業利用高杠桿快速擴張,在當前融資渠道收窄的大環境下,這些企業流動性出現問題或危機,使得信託兌付風險事件相對往年多發。根據資管新規的要求,信託慣用的剛性兌付已不再被允許,如何用市場化手段來化解風險甚至防止風險的發生,成為信託行業應重視的問題。

信託到期壓力增大

“在嚴監管和去杠桿的背景下,表外融資正逐漸收緊,企業融資渠道不斷收窄,融資需求的供求失衡將進一步加大,部分企業出現現金流風險的可能也在增加。”資深信託研究員袁吉偉對記者表示。

信託專家、西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陳赤認為,近期發生的信託違約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部分企業前幾年利用高杠桿擴張業務。在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金融機構的風控條件不斷提高,這使得企業前期債務到期時出現現金流問題,最終導致違約事件發生。

儘管今年以來出現的信託兌付風險事件大多得到了妥善解決,但其發生頻率之高,仍讓不少行業人士警覺。北方某信託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2018年信託業的兌付壓力不小,尤其是下半年兌付壓力更值得關注。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各類信託計劃的到期規模總計分別為12132億元和16365億元。從6月至12月,未來到期的信託規模將達40968億元,規模可謂相當巨大。

前述信託業內人士分析,鋻於到期數量較大,今年信託業的風險管理壓力明顯大於去年。他認為,由於此前部分信託公司業務擴張比較迅猛,風控措施或存在漏洞,因此今年下半年尤其需要關注此前大規模發行的房地産信託計劃的兌付風險。

不良風險仍可控

從表面上看,信託業的兌付風險似乎在上升,但就整體而言,行業內部人士認為風險仍可控,投資者無需“聞信託而色變”。

中國信託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規模為1314.34億元,較2016年末的1175.39億元增長11.82%,較2017年三季度末的1392.41億元環比下降5.61%;全行業不良率水準為0.5%,較2016年末的0.58%下降了0.08個百分點。這顯示出,在管理信託資産規模穩步增長的背景下,信託全行業的不良率水準在持續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落地的資管新規對於剛性兌付嚴令禁止。因此,多位信託業內人士表示,對於風險事件的處置,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相對市場化的處置手段予以應對。“當前處理兌付風險的方式,如果融資方不配合,信託公司往往會選擇進行訴訟應對。”某大型信託公司人士表示。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融資方能積極主動配合,信託公司一般會協助融資方進行再融資或進行債務重組,幫助恢復其償債能力,同時化解自身信託産品的風險。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希望作為行業自救及互助“安全墊”的信託業保障基金能在化解信託風險事件中起到更大作用。多位信託業內人士認為,信託業保障基金可謂行業風險處置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在目前出現兌付風險時,信託公司幾乎都未選擇使用該基金的救濟。如何在不違反資管新規的前提下,信託業保障基金在部分信託計劃出現風險時提供短期的流動性支援,以幫助化解風險事件,或是行業未來值得探討的話題。

不過,在陳赤看來,除了提高化解風險和處置風險的能力,在打破剛兌的前提下,信託公司更需做好對所投項目的投後管理。在開展新業務時,可持續提高門檻,增強風控措施,從源頭上防止可能産生的違約風險。記者 金蘋蘋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信託兌付風險頻發 市場化“排雷”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