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長縣脫貧攻堅亮點
摘要:近年來,子長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以合作社(企業或公司)拉動、黨支部領動、能人大戶帶動,使貧困戶鑲嵌到“産業鏈”和“利益鏈”之中,走上依託産業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亮點1:“N+貧困戶”模式 打造新型“三金農民”
近年來,子長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以合作社(企業或公司)拉動、黨支部領動、能人大戶帶動,探索出了“合作社(企業或公司)+貧困戶”、“黨支部+貧困戶”、“能人大戶+貧困戶”等“N+貧困戶”扶貧模式, 打造出了新型“三金農民”,使貧困戶鑲嵌到“産業鏈”和“利益鏈”之中,走上依託産業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甜滋滋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土地流轉有“租金”。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甜滋滋合作社按每年每畝100元的租賃費,流轉土地,發展山地蘋果,目前全縣流轉土地44860畝,其中貧困戶2786戶8230畝,每年可為貧困群眾每人平均增收260元。
“黨支部+貧困戶”模式,就近務工有“薪金”。村黨支部成立勞務工作隊,優先推薦貧困人口到果園或合作社務工,實現了“社農”共贏。寺灣便民服務中心涼水灣村在黨支部引領和黨員帶動下,推行“支部+合作社+産業+農戶(貧困戶)”模式,村上成立了涼水灣興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和穆家塌油用牡丹專業合作社。興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納入涼水灣扶貧純凈水廠和全村的飼草青貯,純凈水廠吸納貧困戶41戶入股,合作社將有意願務工者整合起來在水廠和採油廠等企事業單位提供就業崗位,貧困戶每月工資每人平均1500元。穆家塌油用牡丹專業合作社與延安惠農合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達成訂單合同,帶動145戶農戶(貧困戶54戶)種植油用牡丹385畝。全縣去年一年累計用工量43260人次,其中推薦貧困人口有組織務工22420人次,發放薪金824萬餘元。
“能人大戶+貧困戶”模式,入股分紅有“股金”。不斷創新合作經營方式,吸納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鼓勵貧困群眾帶資入股、參與分紅。史家畔能人大戶李曉偉吸納10戶貧困戶參與入股,每戶入股1萬元産業發展幫扶資金,走“貧困戶入股合作社”“大手拉小手”的發展模式。李曉偉目前發展規模為三年樹齡的蘋果園280畝,百頭養豬場一座,走上了“養豬業和蘋果業”迴圈發展的養栽模式。合作社給貧困戶最低保底分紅每年400元,實現貧困戶“旱澇保收”,2016年11月份入股的10戶貧困戶,在2017年5月4日第一茬豬出欄分紅會上,每戶1萬元戶均分到紅利1100元。
子長縣亮點2: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助力精神扶貧
子長縣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推廣黨建引領、教育引導、村規民約、典型評選、公益救助、司法保障等扶志辦法,進一步規範貧困村愛心超市管理、規範紅白理事會管理、規範互助幸福院管理等,教育和激勵貧困群眾為擺脫貧困苦幹實幹,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志智同扶激發致富“新動能”。
子長縣余家坪鎮新寨河村的貧困戶張海琳,由於妻女相繼去世,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通過幫扶幹部不斷鼓勵,現年61歲的張海琳重燃起致富的鬥志,現在他經營起了3個油桃大棚,還種了5畝玉米和馬鈴薯。
張海琳是子長“扶貧扶志”工作惠及的眾多貧困群眾之一。為了激發貧困眾致富的內生動力,子長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緊密結合起來,定期邀請致富之星、鄉賢能人、道德模範進行巡迴宣傳,並在數個示範村建立了“農民大課堂”,讓農民“立志”“增智”“有技”,從而走上自覺脫貧發展的新路子。
同時,為了提高貧困群眾的再就業能力,子長縣還整合扶貧、就業、教育、産業、電商等培訓資金和資源,對貧困群眾的實用技能培訓,保證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
子長縣組織創作了許多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有演唱習近平總書記親身經歷改編的扶貧作品《不知該怎麼稱呼你》、扶貧題材陜北説書劇《下聘書》、詩朗誦《脊梁》,也有登上“星光大道”周賽作品《新刮大風》、陜北説書《扶貧路上不掉隊》、小品《健康扶貧》、道情小劇《請媽媽》等精品文藝節目,搬上舞臺、送到農家院落和田間地頭,既滿足貧困群眾的精神需求,又增強他們的致富決心。
移風易俗烘托脫貧“新氣象”。
酒席每桌不超過300元、酒一瓶不超過50元、煙一盒不超過10元……這是余家坪鎮新寨河村紅白理事會的章程內容。
以紅白理事會為抓手,子長縣著力革除陳規陋習,進行移風易俗倡導的新民風建設。這使得農村婚喪嫁娶中大操大辦、高額彩禮、奢侈浪費等問題大為改變,既為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減輕了負擔,也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為了解決農村養老以及高齡老人扶助的問題,余家坪鎮郝家川村把村委會部分平房改建為互助幸福院,設置有廚房、餐廳、電視娛樂室、圖書閱覽室、棋牌室休息室等設施,供村裏70周歲以上的留守和獨居老人可以免費使用。
脫貧攻堅不僅要在物質上改善,更要在精神上提升。為此,子長全面推進“傳家訓家規、樹家風民風”工程,先後出臺了《關於深化子長縣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的意見》等制度,通過傳統美德的傳承弘揚、鄉風民風家風的培育,使得貧困戶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脫貧致富積極性大為提高。南溝岔鎮宋家坪村的貧困戶薛潤平,就在幫扶幹部的鼓勵引導和實用技術帶動下,積極從事蔬菜大棚種植,一下子就由村民眼中的“窮漢”成為了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