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公募“虛胖”問題嚴重 子公司轉型依然在路上

大資管新規出臺倒計時,各類資管機構通道資金池等“虛胖”業務均遭圍堵,公募基金作為資管機構中的正規軍,最近一年在貨幣基金帶動下,規模從8萬億向12萬億邁進。

與之相反,基金子公司規模則從頂峰時期的11萬億規模縮水至7萬億。尋找轉型出路成了基金子公司的當務之急。“29萬億銀行理財産品改為凈值型後,肯定會有資金分流,除了公募基金收益之外,基金子公司也要做好轉型,爭取搶到這塊蛋糕。”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如是説。

貨基成公募規模

增長主力軍

截至今年2月末,公募基金總規模已經突破12萬億。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2月份公募基金規模顯示,2月底公募基金資産合計12.64萬億元。從2月份各類型基金規模變化看,貨幣基金仍是整個公募基金規模增長的主力軍,一個月規模增長了4268.15億,佔公募基金2月單月規模增長的9成。

實際上,2月底不僅公募基金總規模創出歷史新高,貨幣基金總規模也在2月份達到歷史峰值。從2017年1月起,除去當年1月份因衝規模資金撤出,貨幣基金規模小幅下滑之外,貨基整體規模已經連續12個月上漲,從2017年的35967.69萬億上漲至77939.83萬億,漲幅高達2.17倍。值得注意的是,貨幣基金佔公募基金總規模已超60%,同樣處於歷史最高峰值水準。

業內人士分析,貨幣基金一騎絕塵,與去年多家基金公司攜手中小銀行,發展貨幣基金業務有關係,但大背景是加息週期來臨,資金傾向於配置到短久期,類剛性兌付的産品上,因此貨幣基金受到歡迎,“預計未來兩年,資金成本升高的趨勢仍將持續的,加上銀行理財逐步打破剛兌,貨幣基金規模增長仍是大概率事件。”深圳一位投資經理告訴記者。

貨幣基金規模的持續攀升造成公募基金規模的虛胖現象越老越嚴重,使得針對貨基的監管不斷加碼,貨基增速勢必下降。在統一監管新規落地之後,未來公募基金能否找到新的增長點,仍是很大的未知數。

基金子公司謀求轉型

公募基金規模的增長主要靠貨基拉動,而基金子公司則仍在經歷持續的去通道和業務轉型陣痛。除了傳統的ABS業務,部分基金子公司也在朝著私募股權FOF、投資銀行信貸資産證券化劣後端的方向探索。

近期,華南某大型銀行係基金子公司在銀行渠道發行了一款私募股權FOF,據介紹,該FOF主要投資于IDG、軟銀、華興、高瓴資本等知名PE。不過在一位基金子公司副總看來,現在部分基金子公司FOF産品的運作模式未來或將調整。“監管層將FOF視為對接養老金的基金運作模式,以後FOF投資模式及運作會更為嚴格,現有的一些FOF産品可能會面臨整改,例如完全投資私募股權或者陽光私募的FOF,強調所投標的項目,更多只是起著募資的作用,並沒有體現管理人大類資産配置的能力。”但他也同時指出,FOF未來仍是基金子公司值得重視的轉型方向,銀行理財資金朝凈值型方向轉型,26萬億理財資金或將分流,除了公募基金之外,基金子公司也可以發揮涵蓋公募基金在內的大類資産配置能力,爭奪這塊蛋糕。

上海一位基金子公司副總更為關注資管新規對銀行的影響。“基金子公司的業務影響早在2016年12月針對基金子公司的新規中就已體現,基金子公司轉型是以2016年的新規為界限,即將頒布的資管新規只是延續了此前的監管思路,現在大家更加關注落地後的資管新規如何規範銀行理財基金的運作,畢竟銀行理財是資管同業業務中很重要的一個資金方。”

上述上海基金子公司副總也對ABS業務表示謹慎樂觀。“ABS市場一方面競爭激烈,另一方面,ABS本身更偏債性,在去杠桿形勢下,ABS項目風險暴露的機率更高,特別是今年貸款和發債的門檻都在提高,很多企業轉向ABS融資,傳統的債券風險正向ABS市場轉移,現在基金子公司在選擇ABS項目時,更多強調精選項目。”

來源:證券時報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公募“虛胖”問題嚴重 子公司轉型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