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陜西安塞剪紙:母親傳下來的剪刀 傳播著生生不息的文明

摘要:4月3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路媒體主題採訪團來到陜西延安安塞,看到了古老剪紙的藝術的嶄新發展。

中國網訊(王偲瑤):“原始的古拙,殷商的神秘,秦漢的雄渾,隋唐的博大”這是學者黨榮華對安塞剪紙的總結和概括。4月3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路媒體主題採訪團來到陜西延安安塞,看到了古老剪紙的藝術的嶄新發展。

圖片333

安塞剪紙

母親口傳身授 剪紙印跡淳厚雋永的民風

在中國,許多人都知道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剪紙就是“民間藝術之鄉”安塞縣的安塞剪紙。1993年,安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2006年“安塞剪紙”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遺産代表名錄。

從事剪紙藝術的陳蓮蓮因此也非常自豪,她曾得到民間剪紙藝術大師高金愛的指點,技藝突飛猛進。

圖片444

陳蓮蓮剪紙作品(王偲瑤 攝)

“過去安塞婦女都愛剪花,在安塞民歌《迎親歌》中提到‘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安塞人看誰家女子是否聰明靈巧,總是要與剪花連在一起。過去給兒子定親,也有‘不問人瞎好,只要手兒巧’的説法。”陳蓮蓮介紹道。

陳蓮蓮從記事起,就拿起剪刀剪紙。問起是跟誰學的,陳蓮蓮説:“媽媽教的。”幾千年來,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的藝術,常不入史冊,因此,安塞剪紙的歷史沒有文字可考證。但問一問健在的剪花老婆婆:“剪花跟誰學來的?她們都會是同樣回答:“媽媽教的。” 據説,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中,可以尋覓到安塞歷史文化的蹤跡。

剪紙以母親們口傳身授的方式代代傳承,內容有民間故事、戲劇人物、花鳥魚蟲。例如在嫁娶時貼窗花,春節用於美化環境等,“用做衣服的剪刀,用普通的紙,我們剪出生活的樣子來。”陳蓮蓮説。

期待創新演繹 讓經典“活起來”

圖片555

陳蓮蓮展示的宣傳冊設計(王偲瑤 攝)

今年35歲的陳蓮蓮剪紙數十年,生在這片土地上,喜歡這裡,喜歡剪紙。“因為喜歡所以堅持到現在,我已經35歲了,對剪紙卻有了隱隱的擔憂。”陳蓮蓮表示。

她的擔憂在於基礎的剪紙技巧並不難掌握,“創新太難了”,陳蓮蓮説:“創新剪紙的內容,才是能夠保持剪紙藝術經久不衰的要點。現在其實我們現在正努力創新,産品傳承了過去母親們的花鳥魚蟲,也剪起了生活的樣子。”

陳蓮蓮依稀記得,在她小時候,春節、嫁娶、農閒、祭祀都有各色各樣剪紙的身影,“那時,資訊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人們的娛樂活動非常少,對於婦女們來説,一把剪刀就算得上是娛樂工具了。因此剪紙藝術非常受歡迎,現在大家娛樂方式多樣化,剪紙要發展,就必須創新或是像腰鼓一樣走上舞臺。”

對於如何創新,陳蓮蓮也有自己的思考:“剪紙是我對生活的憧憬。對生活的願望、對未來的追求都會用剪紙表達。任何一件藝術品都要有生命力,只要展現自己的生命力,作品才有靈魂,有靈魂就是受歡迎。”其次,她提到衍生品的製作,通過生活物品傳遞非遺文化,讓剪紙走進人們的生活。

據了解,2009年10月,以安塞縣為代表的中國民間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品名錄”。2011年陳蓮蓮與幾位剪紙愛好者一同創辦“安塞紅窗花工作室”,更多的人正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發展做出貢獻,“被稱為‘地上文物’的安塞剪紙定會傳承下去”陳蓮蓮告訴記者。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