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司馬遷祠:凝文心 鑄史魂
摘要:4月2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路媒體主題採訪團走進坐落于陜西省韓城市的司馬遷祠,感受千年古韻。
“我是韓城人,再一次站到司馬遷祠前,非常激動又引以為豪。”西北大學文化學者趙爽英告訴記者。
“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路媒體主題採訪團合影
4月2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路媒體主題採訪團走進坐落于陜西省韓城市的司馬遷祠,感受千年古韻。
追尋文化根脈 高山仰止司馬遷
司馬遷祠一景
司馬遷祠坐落在韓城市南13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西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趙爽英介紹,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寢宮。以後,千餘年來屢經修繕,增建。大規模擴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西元1669年)。這次擴建由縣令翟世琪與芝川鄉老楊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議,在司馬坡上架了一座天橋,用車把南垣上的土拉到司馬祠前,填起堂基長9. 6丈,寬5.6丈,明堂被填得又高又寬。為求鞏固又將堂基及右岸用灰磚三層,從外嚴加封裹。基下左側溝澗,自東繞而前,也填溝數丈為神路,並用磚石砌成九十九層臺階,拾級而上,高入雲表。
據了解,太史祠雖然建築規模不大,形式氣派卻和司馬遷的人格、文章、事業一樣,超拔于群。它是依據山嶺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國建築傳統對稱佈局限制,經過稍心擘劃,建築成高峻挺拔、氣勢雄偉的太史祠,和周圍環境非常協調。據古建築專家鑒定,這座宋代建築對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古建築的發展和演變以及地區建築上的相互影響,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太史祠墓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寶貴遺産,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建築史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實物史料。
一千七百年來,司馬遷祠東臨黃河,西枕梁山,依崖就勢,祠院古柏參天。這裡記錄著司馬遷忍辱負重,奮筆疾書的壯烈一生。來自埃及的中國網外籍記者侯薩穆在參觀完司馬遷祠後説:“我第一次來到韓城,我特別喜歡歷史。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印跡,我在這了解到他們的過去,展望未來。這個地方我是來對了。”
文化學者趙爽英:“我有文化根脈 我驕傲”
西北大學文化學者趙爽英接受中國網專訪(王偲瑤 攝)
“如果説中華文明在關中能夠看到脈絡,那麼韓城就是更加清晰的一條線。從夏開始到明清,在韓城皆有清晰的歷史脈絡。”趙爽英説。
韓城的文化發展脈絡與它的位置有關。“過了黃河就是山西,黃河不僅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當時的中間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在歷來的軍事戰爭中,韓城常是各方勢力的爭執點。”趙爽英介紹,正因為如此,老百姓為自保,開始修建圍墻。這裡有寨子城墻、寨堡文化。許多村子有自己的城墻。
來自湖南的張女士帶著母親前來司馬遷祠,她告訴記者:“一開始只是覺得這裡就是供奉司馬遷一個簡單的祠堂,參觀完就覺得不虛此行。據説祠堂門口的路叫司馬古道,始建於春秋,而太史公的墓,西晉始建,現存的墓冢為忽必烈所建,上面的五指柏已1700年。”
司馬遷祠中的碑文
在司馬遷祠中碑文背面,至今可以看到村莊的名字,家族的姓氏,一直傳承到現在。趙爽英説:“他們用碑刻文字,展示著綿延不斷的歷史,這就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根脈,是讓我們最驚奇的地方,也是每個韓城人充滿歸屬感的原因。從大的層面來講,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我有文化根脈,我驕傲。”(王偲瑤)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