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深港河套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下的創新合作新引擎

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東風,落馬洲河套地區乃至整個大河套地區的發展不斷提速,改變正在發生。深港應如何聯手打造這個新的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或許,實現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將助推河套地區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騰飛。

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備受期待的河套地區雖然還是一派原生態的環境,但已經激起了無數人的想像,周邊片區的改變也正悄然發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大河套地區”的發展框架下,深港河套地區如何發展?深港如何聯手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平臺?雖然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這裡或許將誕生許多深港合作的創新形式。

既是世外桃源也是黃金地

近20年來,關於河套地區發展事宜,深港兩地各界人士意見紛繁。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東風,河套地區的發展正不斷提速。

一條窄窄的深圳河,把深圳和香港劃成了兩邊,而其中最能體現兩地交融的莫過於河套地區。

對於河套地區的由來,還要追溯到1997年深圳對深港界河——深圳河進行的治理。當時,靠近福田口岸/落馬洲河段裁彎取直後,原來屬於深圳的一塊面積約1平方公里土地落在了香港界內,這塊土地就是落馬洲河套地區。而在羅湖區的漁民村附近,也有一塊面積較大的“飛地”落在了深圳界內,俗稱“小河套地區”。公開資料顯示,國務院在1997年7月1日頒發第221號令,就河套區的權屬問題作出澄清,規定業權仍歸深圳所有,而香港則擁有該區域的管理權。

落馬洲河套地區北鄰深圳皇崗口岸的貨運停車場,南抵香港新界西北區的落馬洲,東臨上步碼頭,西至皇崗口岸大橋下,面積約1平方公里。此外,深圳皇崗口岸和香港落馬洲口岸旅檢實行24小時通關,是深港出入境的首個“不夜口岸”,這也體現了河套地區的區位優勢。

只是,在這塊深圳河南岸的土地上,時間卻仿佛被按上了暫停鍵,最大限度地保留著原生態環境,正如繁華城市旁的“世外桃源”。如果站在這裡往北看,卻是一派繁華景象,那邊正是繁華的福田CBD。

近20年來,關於河套地區發展事宜,深港兩地各界人士意見紛繁。時至2008年,深港兩地政府初步達成共識——可考慮以高等教育為主,輔以高新科技研發和文化創意産業。2011年,深港兩地簽署合作協議,同意按“共同開發、共用成果”原則,合作推進該地區發展。直到2016年下半年,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東風,港深兩地政府才終於形成“共同開發”的共識,並獲得國家認可。2016年底,雙方就土地業權問題、共同開發機制達成一致。2017年初,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將河套地區定位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深圳正規劃把深圳河北側毗鄰河套地區的約3平方公里區域打造為“深圳科創園區”。

“大河套”引遐想

“大河套”規劃的出現激起許多人的想像,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這裡的改變正在開始,也吸引了房企的關注。

的確,除了落馬洲河套地區,“大河套”規劃的出現更激起許多人的想像。

早在去年,深圳市政協報告建議構築“1+3大河套創新區”的發展格局,即落馬洲河套地區+皇崗口岸停車場區、福田保稅區及B1小河套區,以圖遠期建成以深港科創産業融合為基礎的深圳河兩岸創新走廊。

許多深圳市民都有這樣的感覺:圍繞河套地區開發問題,這多年來一直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不過,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改變似乎正在開始。

證券時報記者在福田保稅區調查發現,保稅區環境提升以及更新工程已率先啟動,地鐵3號線南延段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之中,廣深高速(福田段)的市政化工程也在推進中,將有效化解河套地區與福田中心區的割裂。此外,福田保稅區的改造處處體現“深港合作”,深港協同創新中心、深港商貿科技合作基地等項目已經落成,福田創新中心、南科大深港合作項目、香港生産力促進局合作孵化器、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項目等多項創新資源項目和單位進駐或準備進駐。此外,皇崗口岸的改造正在提速,已經開通的深圳地鐵7號線在河套地區對岸、深圳河畔設有福鄰站,只是此站或延遲開通,這與當年深圳地鐵1號線開通時設有前海灣站的情形相當:當時前海灣站附近仍未進入開發高峰期,但卻先設立了前海灣換乘站。與前海灣站類似,福鄰站這種“超前設計”的確引人遐想。

而對於居住在河套地區附近的普通居民來説,似乎更為關注河套地區的開發對環境和房價的提升。“希望河套地區的開發可以帶動我們這裡的改造,這裡交通配套實在太不方便了。”已經在福田保稅區居住近10年的陳先生對記者表示,“只是,已經等了太久太久。”不過,規劃概念提出後首先體現的還是房價。記者在福田保稅區調查時發現,這裡的二手房價格普遍在每平方米5萬元至7萬元之間,與一路之隔的益田片區差距已經越來越小。

除了普通居民,房企的觸角已經伸向這些“黃金地”。“我們公司對河套地區的關注度很高,例如落在羅湖區的這塊小河套地區,有沒有可能協同周邊的老舊小區統一進行改造,而且這塊飛地就在羅湖口岸附近,極具地理價值優勢。”在深圳一家地産公司工作的駱先生告訴記者,該公司已經對小河套地區周邊進行多次考察,正密切關注開發政策的動向。

無獨有偶,記者發現羅湖區政府已經計劃沿深圳河串聯羅湖、文錦渡和蓮塘三大口岸,合力打造“口岸經濟帶”,港資房企也看到了機會。新世界中國地産有限公司與羅湖區政府簽署了《文錦渡口岸經濟帶戰略合作協議》,在“口岸經濟帶”裏的商業片區改造、綜合運營及招商引資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構建深港商貿流通業合作新平臺。未來,“口岸經濟帶”向東可延伸至鹽田沙頭角口岸,向西可延伸至皇崗、福田和深圳灣口岸,將全市7個陸路口岸連成一體,形成“大口岸經濟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支撐點和重要發展極。

近日,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又率隊調研河套開發建設,明確表示打造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要將其建設成為深港城市新地標集聚區。

深港要素流動需創新

對於河套地區發展,如何解決通關效率是一個重要問題。回想過去的“耕作口”,雖然已漸漸失去方便來往村民耕作的意義,但類似的模式或許能發揮新的作用。河套地區更好地實現軟硬體的互聯互通,可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複製的經驗。

與以往不同,雖然落馬洲河套地區依舊一片“寧靜”,但深圳的“大河套”規劃建設正在展開,香港的腳步也在跟進。

近年來,香港銳意發展創新科技,包括重新審視政府可扮演的角色,其中一個核心發展計劃即在落馬洲河套地區打造“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吸引深圳成為合作夥伴。

此前,香港特區政府發佈2018/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新一財政年度(香港財政年度為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香港將預留200億元港元用於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第一期發展,包括土地平整、基礎設施、上蓋建設和早期營運。據香港方面評估,由於創科園的發展規模甚大,預計整個項目最終需要遠多於200億元港元的資金,港方後續還將適時增撥資源。據悉,“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望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創新科技平臺。

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學術交流部部長楊傳銀錶示,深圳在高科技産業和科研成果轉化上有優勢,如果和香港在人才、基礎研究上互補,對於鞏固深圳在全球高新技術産業上的地位具有很大提升和幫助。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經箭在弦上,也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出現提速了整個河套地區的發展。不過,在許多專業人士看來,阻礙灣區內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和融合、治理模式協同還是最大的困擾,這一點在河套地區的開發上也同樣存在。

“如果將來公司搬到對面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或者深圳的員工去那邊工作,福田居住河套上班將成為現實,但如果還是像現在這樣要先從福田或皇崗口岸過關,再通過交通接駁方式到達河套,這樣時間和通關成本太高了。”在福田保稅區經營貿易生意的陳怡告訴記者,“要知道,其實落馬洲河套距離深圳市區只隔了一條深圳河。”

麥肯錫關於全球貿易中物流、服務流、資本流和數據流等要素流動變化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30年間全球貿易中的物流量增加了近10倍,數據流增加了7倍,同時北美和歐洲長期佔據著這“要素流”匯聚的中心。而中國雖然在近年的物流和資本流動中排名前列,但在服務、數據和人才等多項要素流動數據上,顯著落後於世界發達地區。

説起要素流動,除了傳統意義的通關口岸,還讓人想起當年的“耕作口”。“耕作口”顧名思義是方便村民往來從事農業耕種作業的通道。過去,從深圳河口到鹽田27公里的邊防線上分佈著5個耕作口,當地居民通過《過境耕作證》來往深港兩地。現在,耕作口已漸漸失去方便來往村民耕作的意義,但類似的模式或許能發揮新的作用。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閣認為,河套地區發展起來後,一定會吸引許多企業進駐,更會帶動皇崗口岸、保稅區片區甚至是整個從羅湖到福田的口岸帶更新與發展,而皇崗口岸、保稅區應起到配合發展的作用,特別是如何承接外溢效應。不過,河套地區的開發還需要注意解決就業人後的居住問題以及人口流動帶來的通關問題。張玉閣認為,如何解決通關效率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從現有的皇崗口岸、福田口岸過境再通過一些接駁措施到達河套地區,這樣的效率很低,不妨在深圳河上搭建一座橋,使人流物流可以直接流通,但這需要涉及建立一級口岸的問題。此外,深圳和香港各有多處類似河套地區的“飛地”,不妨借鑒當年的“耕作證模式”,簡化和創新兩地的通關模式。“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灣區,各種要素流動會受到限制。”

楊傳銀錶示,河套地區是深港合作的唯一陸路相接的地區,在開發河套地區過程中,更好地實現軟硬體的互聯互通,可以為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複製的經驗。

來源:證券時報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深港河套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下的創新合作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