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推動中國製造“品質革命” ——代表委員建言中國製造“創新策”
“我國每年積體電路及電子元器件進口額超過5000億美元,超過原油進口。僅晶片一項就有約2400億美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資訊産業集團董事長芮曉武的發言在兩會期間引發關注。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邁向高品質發展,中國製造必須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用創新推動“品質革命”。
核心技術,就是發展潛力。
全國政協委員、新興際華集團董事長奚國華説,單純依靠承接、模倣和複製國外先進技術來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促進經濟發展的時期已過去,對自主創新的要求越來越高,技術日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創新是活下來的法寶,也是唯一路徑。”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説,一些高端製造業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較高技術壁壘,前期資金投入巨大,很難較快見到回報。但越是困難,越要堅定創新。“這是中國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李東生説,以顯示屏為例,即便在困難時期,TCL依舊堅持每年的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4%以上。得益於提前佈局,TCL在柔性顯示、印刷顯示等下一代顯示技術上處於國際一流水準,成為産業領跑者。
不只是核心技術,基礎工藝、材料的創新也為中國製造奠定“起飛”條件。
全國人大代表、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涂裝車間西區面漆工段操作技工黃波對此深有感觸。“一個軸承、一顆螺絲釘都決定著裝備的品質和生命力。不論是鍛造技術還是安裝工藝,都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為産品提升價值。”他説。
保護智慧財産權,就是保護生産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説,智慧財産權是培育創新的沃土。隨著人工智慧、新材料等産業興起,更要將智慧財産權意識深入人心,成為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保護智慧財産權還意味著將其進一步成果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建議,通過構建政策扶持、保險配套等體系,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形成有效供給,為製造業的發展注入活力。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釋放創新活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讓市場環境更好,競爭更充分,這樣企業的實力才會增強。”李東生認為,創新的前提是充分市場化,要讓企業成為投資的主體並承擔主要責任。
代表委員認為,近年來的減稅降費力度大,政府辦事效率提高,措施實在,給製造業幫助很大。建議加快制度層面和生産要素層面的改革,加大力度保護企業家的産權和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為企業家“寬心”和“鬆綁”。同時,為創新營造寬鬆的社會環境,建立起完善的容錯機制。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李芮
(原標題:消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