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起底僵屍企業:缺造血能力無效低效佔用金融資源

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産能,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發力點。處置“僵屍企業”,事關控杠桿、去産能進程,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目前處置進展到了哪一步?還面臨哪些挑戰?如何“破中見立”?本報記者近日對相關企業進行了調查。

資料來源:國資委 製圖:蔡華偉

處置“僵屍企業”沒有絕對的好辦法,要依據具體情況,“一企一策”、對症下藥

“其實這家企業發展前景挺好的,産品也供不應求,就是管理有問題,經營不善,利潤不足以支付債務利息,這才遇到了困境。”江蘇泰州市金馬金屬製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馬明亮告訴記者,他“接手”泰州艾德鋁製品有限公司時,艾德正是別人眼中的“僵屍企業”。

艾德公司創辦于2010年,是一家鋁製品製造、加工、銷售企業,主要産品為鋁錠,總投資約1個億,年産值能達到1億元左右。但由於該企業業主自有資金不足,投資大部分都是靠借款,其中涉及的銀行就有7家,涉及金額達6300萬元,單純靠鋁錠生産銷售産生的利潤,不夠支付每年不停增加的債務利息,出現連年虧損。

“艾德也想過辦法自救,轉型做汽車配件生産製造,但銷售規模一直做不上來,企業難以為繼,逐步變為一家只能靠銀行借款維持經營的‘僵屍企業’。”馬明亮説,一旦哪家銀行停放貸款,艾德肯定就撐不住了,一度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怎樣才能活下去?作為艾德在江蘇興化農商行的擔保人,馬明亮所在的金馬公司與興化市正大特鋼焊接材料有限公司商量,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

經過調研,馬明亮和興化農商行認為,艾德的産品有發展前景,只要加強內部管理、避免之前的債務糾紛,仍然有很大的盤活可能,於是決定對其進行資産重組。

重組後,金馬公司和正大公司擔任主要股東,負責企業的生産銷售,並繼續承擔艾德公司在興化農商行的貸款,原業主退出企業管理。其中,金馬公司負責企業生産,正大公司負責企業財務,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各自所長,提升企業管理效率。同時,為更好地盤活企業,興化農商行同意增加貸款幫企業解決流動資金不足問題。截至2017年底,除原有貸款1500萬元之外,該行累計新增貸款2000萬元用於艾德生産,助企業渡過難關。2017年12月,艾德實現銷售500萬元左右,利潤40萬元左右,逐步扭轉了虧損局面。

“艾德公司獲得新生並逐步化解處置原有債務糾紛,離不開銀行的支援。如果沒有興化農商行的不離不棄,艾德肯定緩不過來。”馬明亮説。

與艾德公司不同,江蘇錦明不銹鋼新材料有限公司是通過“自救”成功轉型的企業。錦明公司設立時,填補了興化戴南周邊地區無鎳鐵生産線的空白,後來,戴南地區又上了幾個同類項目。2013年,受全球及國內需求量影響,錦明公司産品需求量和凈利潤同比下降,利潤空間擠壓,盈利能力下降,資金週轉放慢,産能出現過剩,加上2014年後原料進口國印尼限制出口紅土原礦,部分銀行又壓貸抽貸,公司生産經營更加艱難。資産負債率從2012年末的35.99%上升到2015年停産前的60%。

“如果還是幹高耗能、高污染的事,肯定沒出路,得找到一條適合企業長久走下去的道。”錦明公司負責人馬吉説。

在銀行支援下,錦明公司成功轉型成一家當地的固廢處置公司,由污染方變成了污染處置方,不僅企業得以生存,貸款風險得到化解,還有助於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處置‘僵屍企業’沒有絕對的好招,還是要依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企一策’、對症下藥。”興化農商行戴南支行行長陳余斌認為,在處置過程中,應把握好各家“僵屍企業”形成的真正原因,區別對待各類企業。對於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要堅決進行市場化處置;對於符合國家産業政策、技術水準先進、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要組織相關部門,幫一把、扶一把,滿足企業的合理需求,引導企業走上正軌。

處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必“談破色變”,但也不能“一破了之”

中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浙江溫州唯一的一家房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因過度投資導致資金鏈斷裂,2014年1月向法院申請破産重整。

經核查,中城建設賬面資産總額15.93億元,預計可供清償的資産僅為1.47億元,其他應收款、股權投資、股東購房款等共計10多億元基本無法回收;負債總額14.58億元,其中確認債權為17.1億元,實際資産不足以清償債務。

“由於中城建設債務關係複雜,尚有大量在建工程業務,若進行破産清算,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産部分將不復存在,處理在建工程時還會付出巨大成本。”溫州金融辦主任顧威説。

企業不再“談破色變”,但也不能“一破了之”。

為了解決中城建設遇到的困難,溫州創新性地提出“分離式處置,清算式重整”思路,簡單地説,就是把資不抵債部分剝離出去,把核心優勢資産留下來,新賬、舊賬分開。

顧威介紹,中城建設雖已資不抵債,但其無形資産、經營規模、品牌效應仍有較大價值,管理人將中城建設全部股權、未履行完合同作為主要標的資産進行轉讓,公開透明引入戰略投資人,以此來實現中城建設最大價值,提高償債率。將重整與清算有機結合,在重整計劃中包含清理內容,剝離不良資産債務,避免了情況繼續惡化。“將好的資産留存處置,不良資産債務剝離,實現了債權人、債務人的利益最大化。”

破産不是處置“僵屍企業”的目的,關鍵是如何盤活存量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企業展現應有的活力。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産業分析師汪偉認為,通過妥善處理“僵屍企業”的債務和資産問題,阻斷各類金融資源向“僵屍企業”的新增無效投放,有望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解決好“僵屍企業”無效、低效佔用金融資源問題。

“僵屍企業”處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處置對象複雜、政策支援不足、稅費負擔過重、破産啟動困難等,都是可能遇到的難題。

溫州建立了企業破産處置工作府院聯席會議制度,將市企業破産處置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與市處置辦進行整合,由法院和處置辦共同負責聯席會議日常工作。現已召開三次會議,解決了企業在司法破産中涉及稅收、信用修復、刑民交叉、企業參與招投標、管理人履職等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主任李世剛認為,目前“僵屍企業”債務處置相關政策法規還不夠明晰完善,導致企業存在觀望情緒,這種情緒不僅體現在“僵屍企業”,債務處置相關的地方政策和金融機構也同樣在等待國家相關政策及實施細則出臺。今後,該完善的政策要完善,該廢止的規定要廢止,該放寬的限制要放寬,更好地促進“僵屍企業”處置。

重在優化資源配置、加快“騰籠換鳥”,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我們不是‘僵屍企業’。”採訪中,有不少企業疑惑自己為何被貼上這樣的標簽。

“大家對‘僵屍企業’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有人把産能過剩與‘僵屍企業’畫上了等號。”東部沿海某省一家煉鋼企業負責人鐘鳴説,“談鋼色變”依然存在,與“鋼”有關的企業似乎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僵屍企業”,鋼鐵、煉鋼、不銹鋼……只要帶有“鋼”字,似乎就被列入了黑名單。

鐘鳴告訴記者,在這些行業,企業遇到不抽貸、不斷貸是幸運的,但如果銀行把貸款的口子徹底封了,不僅大企業受不了,中小企業可能直接就面臨破産倒閉。“前些年,企業間互相擔保情況較多,一家企業出現問題後,原本是前景很好的其他企業可能也因此受到牽連,真是有苦説不出。”

“有的企業産品其實市場銷路很好,但因為資金鏈斷裂,銀行也沒有新增資金支援,想轉型更難,只能是勉強活著,死也死不了。”鐘鳴認為,産能過剩與“僵屍企業”本就是兩個概念,不能一刀切、不能都避而遠之。

什麼是“僵屍企業”?汪偉認為,理論上,一般是指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無望恢復生機、依靠政府補貼或貸款人支援而免於倒閉的企業,但在實際操作評估中如何界定一家企業是不是“僵屍企業”則很複雜。

“判定哪些企業是‘僵屍企業’,無論從資産負債率、清償能力,還是從停産半年、連年虧損等指標看,都存在一定問題。以鋼鐵行業為例,如果以年産量多少為標準,判斷是否為該關停或整合的小作坊,那麼在貴州這樣的地區,由於地域特點,大部分廠子規模並不大、産量也很少,難道全都因此列入關停範圍?”李世剛説,企業發展原本就是動態的過程,可能當下存在資金問題,過一段時間又能通過自身能力消化掉。工作的重心不應在認定誰是“僵屍企業”,而是怎麼去解決這些企業面臨的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汪偉認為,對企業而言,這有利於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效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機製作用;對金融機構而言,有利於提高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融資信用風險;對政府部門而言,有利於減輕財政負擔,培育企業生機活力。短期內,可能會面臨一些改革陣痛,但從中長期來看,將促進經濟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生産力有效提升。

“處置‘僵屍企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優化資源配置、加快‘騰籠換鳥’的過程。”顧威認為,應當把處置“僵屍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産能和結構調整的“牛鼻子”,摸清底數、政策支援、大力推動。下一步,應繼續堅持“一企一策”、對症下藥,改造提升一批、盤活重組一批、堅決退出一批,最大限度提升“僵屍企業”處置效率和效益。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起底僵屍企業:缺造血能力無效低效佔用金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