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開好教育良方為楊淩精準扶貧“托底”

摘要:在楊淩,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堅決意志早已深入人心,深耕教育扶貧的意義不言而喻。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思考。在楊淩,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的堅決意志早已深入人心,深耕教育扶貧的意義不言而喻。

按下黨建“快捷鍵”校園遍插“扶貧花”

自脫貧攻堅戰在楊淩全面打響以來,楊淩教育系統按照中省和示範區扶貧工作的總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精挑細選了92名黨員幹部組成46個扶貧工作組,第一時間奔赴扶貧前線——楊陵區揉谷鎮陵灣村,對這裡750戶村民進行全面排查。

經過前期深入的摸排,工作組篩查出了29戶真正的貧困戶,教育局班子成員經過反覆分析研判,針對不同致貧原因精準施策,做出了勇敢實踐:在組織領導上抓扶貧、在責任落實上保扶貧、在齊抓共管上促扶貧,形成了對扶貧工作從高處抓總挈領的共建機制、長效機制和參與機制;對困難致貧者捐助救急、對因志致貧者談心勵志、對因智致貧者培技育智、對因境致貧者政策幫扶;對幼兒和中小學生提供生活費和住宿費及其他教育助推資金,防止因貧失學,通過黨員教師在學習和生活上的幫扶促使成長進步。對中高職大學生通過助學貸款、生活費教育資助和獎學金,促其完成學業。對中青年勞動者通過産業幫扶、就業幫扶等方式,促其自力更生。對老年人通過落實安置贍養、救助等方式,使其安度晚年,多措並舉實現幼有所養、長有所學、壯有所為、老有所依的和諧社會氛圍……一套“三制四類四體”的扶貧創新機制呼之欲出,其中“黨建引領”成為教育扶貧的“關鍵詞”。

智志雙扶“添動力”真幫實幹“暖民心”    

“陵灣村農戶任召羊家3000多斤的蒜薹采收回來堆放在院子裏無人問津,希望大家能幫幫這位農戶……”這是2017年5月4日,楊淩教育系統扶貧工作組成員王棟樑發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一句話。消息發出後,教育系統幹部職工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響應,第二天一大早,3000多斤蒜薹在大夥的愛心幫扶下銷售一空。

原來,這天教育局黨員幹部王棟樑和大寨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馬旭在入戶摸查扶貧資訊途中,無意間發現村民任召羊家的院子裏堆滿了翠綠的蒜薹,出於好奇倆人便詢問一番,得知農戶因身體殘疾無法賣蒜薹,一時又聯繫不下客商,看著滿院子的蒜薹和農戶焦急的眼神,倆人立馬掏出手機拍照發朋友圈尋求幫助,這便有了上面那一幕。

為幫扶戶找工作、幫忙申請臨時救助金、自費為幫扶戶買藥和糧油蔬菜……從加入扶貧隊伍的那天起,王棟樑就時刻以優秀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把貧困戶當親人隔三差五帶著家人朋友探望,及時了解並幫助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困難,掌握幫扶戶的思想狀況,教育引導幫扶戶不斷增強致富信心和決心。再他看來,精準扶貧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幫實幹,一名黨員既然選擇了一條路,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不忘初心,努力做到最好。

重心下移“補短板”均衡發展“促公平”

執教18年來,李金祥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舒心”過。2016年9月新學年開始後,他多年一成不變的工作生活出現了新變化——楊淩教育系統專門為農村教師配置了“一輛車”,公交“教育專線”的開通一下子實現了農村教師上下班專車接送的夢想。讓李金祥和他同事沒想到的是,學校食堂的用餐標準也明顯提升了,標準的休息室和保健室讓強忍肩頸勞損之苦的一線教師,在繁忙的教研工作之餘,多了處療傷放鬆的地方。

楊淩把教育扶貧對準經濟最薄弱的農村,以教育改革為突破口,積極推進大學區改革,實施城區強校與鄉村薄弱學校進行“幫帶”管理,大力推行城鄉結對,校長教師互相交流輪崗,在鄉村教育和鄉村教師隊伍上做足文章,統籌配置全區教育資源,推進城鄉共建共用教育公平,探索出的這份可資借鑒的基礎教育改革方案,給教育扶貧交上了一份“新時代考卷”。

教育資源“重心下移”必定帶來更有效的“思想向上”。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實施,有效提高了楊淩農村教育的軟硬實力,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大幅提升。(許文妍、通訊員程立珍 王亮濤 代文航)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