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白色污染”治理業內人士提出新思路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引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並逐漸在玉米、棉花等作物中推廣應用,這一技術使我國農作物的産量得到大幅提高,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被人們譽為農業上的“白色革命”。

近年來,由於增産效果明顯,地膜覆蓋技術在中國農業生産中迅速普及。然而,一些農業生態專家指出,殘膜的“白色污染”已經超過了當地農田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上限,如不加快治理和防範,農田生態將進一步惡化。一些業內人士對全生物降解農用地膜寄予厚望,表示加快全生物降解農用地膜全國推廣有助於破解“白色污染”難題。

從“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

殘膜治理迫在眉睫

在我國,地膜已經成為農業生産的重要物質資料之一,覆蓋作物種類也從經濟作物擴大到棉花、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這一“白色革命”對保障我國農産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新疆開始在棉花種植上大範圍推廣使用地膜覆蓋技術。從新疆最北部阿勒泰草原,到冰山林立的帕米爾高原,覆膜播種技術迅速為當地大多數農民所掌握。至2015年末,新疆地膜覆蓋面積已達5735萬畝,年使用量28萬噸,成為國內地膜覆蓋種植面積最大、地膜用量最多、普及率最高的地區。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農業增産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我國地膜覆蓋面積約3億畝,每年使用量超過120萬噸,均居世界第一。然而,地膜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目前傳統農用塑膠地膜材料主要是聚乙烯(PE),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難以降解,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廢舊地膜在農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續加劇。據統計,我國農田每年會新增20萬至30萬噸不能降解的殘留地膜,使土地板結、農作物減産,破壞生態環境。

在新疆棉花主産地之一的石河子市,棉農王高音在結束了一年一度的採棉後,開始第一遍翻地摟膜。最近五年裏,棉農越發意識到回收殘膜的重要性。“每年至少要在棉花采收後和開春播種前摟兩遍膜,否則播種在地膜上作物難以成活。”王高音剛剛采收完150畝棉花,準備在入冬前犁一遍地,將大塊殘膜回收。這一工作在開春播種前還需再重復一遍,將小片殘膜回收,這比此前每畝需要多花費至少13元。

“儘管冬天摟了一次,但每年開春前還能回收至少一尿素袋的殘膜。不用地膜就沒有産量,但用了以後污染很大。”王高音也曾因為殘膜而絕收。他告訴記者,從前並不知道殘膜需要回收。“那兩年棉花成片死亡,起初以為棉田遭遇病害,後來挖開根莖才發現將種子播在了殘膜上。”王高音説,直到最近五年,棉農們才開始實行殘膜回收,有意識地回收殘膜。但即便如此,由於農用地膜的品質參差不齊,有些次品地膜的回收率還不足五成。

由於傳統PE地膜使用廢棄後難以徹底回收,在自然環境中難以降解,30多年來的重復使用使新疆農田積累了大量的殘膜,殘膜污染阻礙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滲透,降低土壤通透性,破壞了土壤結構,危害了農村生態環境,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15年底,新疆每畝農田殘膜留量尚有12.4公斤,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據測定,播在殘膜上的種子,爛種率可達6.92%,爛芽率達5.17%,減産量為12%左右。此外,殘膜碎片可能與農作物秸稈和飼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誤食後造成腸胃功能不良甚至死亡;漫天飛舞的殘膜影響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等。總之,地膜殘留已給農業生産和環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然而,隨著高新節水技術在新疆的繼續推廣普及以及增産增收的利益驅使,使用地膜的農田還在逐年增加,治理“白色污染”顯得愈發緊迫。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最大産棉區新疆決定向“白色污染”宣戰,出臺了一系列殘膜回收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出於降低成本考慮,大量超薄膜仍被使用到農業生産中。殘膜不能完全回收的現狀和不可降解的特性制約了農業“白色污染”的進一步根治。

生物降解地膜成本高、

推廣難度大

由二元酸和二元醇聚合而成的聚酯材料,經吹塑生産的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廢棄後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完全生物分解,其降解原理是表面被微生物黏附,微生物以聚酯中的有機碳為營養碳源,在酶的作用下,高分子被分解成分子量較低的碎段,碎段被微生物吸收或消耗,經過代謝最終形成二氧化碳、水、礦物鹽和新的生物質,完全被自然界消納。

“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全生物降解農用地膜研發已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研發水準領先的國家之一。”中國塑膠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膠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雲宣介紹,從新疆、雲南、內蒙古、陜西、上海、江蘇、浙江和山東等地多種農作物對照試驗結果來看,生物降解地膜和傳統聚烯烴地膜相比,經農藝措施配合,不但同樣起到保溫、保墑、增産效果,還可在特定地區、特定氣候條件下根據特定作物的生長需要設計控制降解速度,從而使日趨嚴重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傳統PE膜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不會降解,是造成農業土地‘白色污染’的根源,是看得見的污染;添加型部分降解地膜是不完全降解,崩解成薄膜碎片無法撿拾,是看不見的污染。”新疆藍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丁建萍介紹,藍山屯河公司2012年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生物降解膜用樹脂,開展共混吹膜技術研究,並先後在新疆等全國14個省市試驗,效果良好。

經過四年的田間試驗,根據新疆藍山屯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各個種植點的監測數據顯示,在作物生長週期結束後,生物降解地膜降解80%以上,且對作物的農藝、生長情況影響不大,加工番茄、馬鈴薯和甜菜增産可達5%至20%,採用生物降解地膜種植後,土壤微生物數量變化不明顯。

翁雲宣認為,以生物降解地膜在全國推廣應用為突破口,可以促進生物降解塑膠在其他領域的廣泛應用,從而推動行業整體崛起,使“限塑”、“禁塑”成效更迅速更顯著。

然而,由於缺乏明確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限制或禁止法規,全生物降解農用地膜的推廣應用步履維艱,更因生産使用成本偏高等原因,市場發育遲緩,前景並不樂觀。

“由於生物降解膜的價格過於昂貴,在現有經濟條件下,農戶的環保意識仍處於萌芽階段,若缺失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援,農戶根本沒有能力購買。”翁雲宣説,生物降解地膜要替代常規普膜成為地膜主流難以實現,在農業生産上全面普及應用還面臨許多制約因素。

記者採訪發現,目前,推廣應用生物降解地膜尚處在小範圍試點階段,未形成規模效應,原料企業研發及推廣投入大,使生物降解地膜生産成本高於傳統PE膜。

在中糧屯河位於新疆瑪納斯縣的一塊番茄地裏,土壤中傳統地膜的殘膜隨處可見。“以生物降解地膜26元/公斤的價格計算,一畝地成本在120至180元不等,是PE膜的2.5倍,難以被農民接受,加之農民土地流轉,並不在乎回收和殘留的問題。”中糧屯河綜合辦主任趙瑞明介紹,這塊地由農民手中流轉而來,此前地中殘膜不少。但採用生物降解地膜進行試驗後,記者撥開土壤就可以看到,其中生物降解殘膜已逐漸被微生物“蠶食”。

如今,在廣泛使用地膜的棉花種植區,大部分農民對可降解地膜也僅處於“聽説過”的階段。在棉農王高音所在的石河子市,王高音也曾聽説當地于2016年試驗可降解地膜,但認為成本高、降解時間不理想。

翁雲宣等業內人士認為,儘管生物降解材料成本較高,但它具有難以替代的諸多優點,美、歐、日等國家地區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來支援這類新材料的研發、生産和推廣應用。

翁雲宣介紹,德國和義大利合作推動的環境項目,通過十年的試驗證明只要符合歐盟生物降解標準的地膜,可以解決傳統地膜的污染問題;而日本于2009年成立了日本生物分解農用材料協會專門研究和推廣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目前生物降解地膜已佔日本地膜總量的5%以上。正是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臺,生物降解材料及農用地膜在歐、美、日等國家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推廣應用,從而使生態環境得到迅速改善和有效保護。

加快完善推廣應用激勵機制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生産工藝不斷優化,我國目前完全能滿足大規模、機械化生産作業,基本形成相對完整的生物降解地膜産業鏈。對此,業內人士建議加快完善推廣應用激勵機制,遏制日趨嚴重的“白色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國家應儘快出臺相應政策法規,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宣傳引導,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完善健全推廣應用生物降解地膜激勵機制。對嚴重污染環境的産品,完全禁止生産使用;對可用全降解材料替代的老産品提高徵收稅率,或徵收環境資源費,以支援環境友好新産品的研發生産,推動産業升級。

——確立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掌握核心技術、能帶動整個産業健康快速發展的企業,進一步開展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在確保産品品質和性能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産品成本,縮小與傳統地膜價格差,提高使用性能。目前仍有必要以産業化專項資金的方式,對重點企業的生産和銷售實行資金專項補貼,以解決前期研發生産成本較高的問題。

由於生物降解地膜的價格過於昂貴,在現有經濟條件下,農戶的環保意識仍處於萌芽階段,若缺失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援,農戶根本沒有能力購買,生物降解地膜要替代常規普膜成為地膜主流難以實現,在農業生産上全面普及應用將面臨許多制約因素。因此,建議生産企業加強合成技術的研發,提高生産技術,擴大規模,提高農戶應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積極性。地膜加工企業加強加工技術研發,通過提高共混改性等手段,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物降解地膜的物理性能。研究在地膜使用集中地建立工廠的可行性。

——建立示範推廣專項資金,加大推廣應用力度,選擇不同地區,針對不同作物擴大試驗項目和範圍。像推廣電動汽車、農用機械那樣,採取財政補貼政策,對購買使用降解地膜給予價格補貼,提高農戶應用生物降解地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翁雲宣等專家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根據突出重點區域和重點作物,根據地膜用量、交通便利等綜合因素,合理謀劃,選擇地膜使用較為廣泛的省市進行試驗示範,在示範應用基礎上逐步擴大推廣,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現有地膜使用狀況來看,山東、新疆、河北、四川、雲南、甘肅、河南、湖南、黑龍江等省市用量較大。因此,可以從以上省市中挑取部分用量較大、氣候有代表性的省市進行生物降解地膜的試點應用。”翁雲宣建議,主要挑選玉米、棉花、馬鈴薯、煙草、西瓜等幾種比較典型的作物作為研究對象。

——對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相關原材料進口採用低稅率,制定更為合理的出口退稅稅率,並對生物降解原料、加工、製品及裝備等相關企業免收所得稅,增值稅先徵後返;鼓勵和扶持生物降解相關優質企業發展,按照新的企業所得稅條例規定,實行減免優惠政策;對生産單位進行價格補貼或稅收豁免,對使用的農民進行適當補助;建立專項資金,進行技術培訓、項目示範及推廣應用研究。

——建議有關各方在示範階段組成聯盟運作方式,組建原料企業之間、原料企業與加工企業之間、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農戶與回收單位,以及企業、農戶、協會以及科研單位之間的聯盟,使得從生産到應用,從應用到處理和評價,成為一個運作有效的網路,從而使得生産、應用、回收、降解等形成多方聯動格局。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白色污染”治理業內人士提出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