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構建鐵路供應鏈應從更宏觀的角度入手

鐵路貨運一直在努力從運輸生産型企業向運輸物流型企業轉型,然而物流企業卻在從傳統物流形態向智慧型供應鏈轉化。可以想見,在不遠的將來,面臨更新市場競爭的鐵路貨運也勢必要向鐵路供應鏈方向轉變。既然這樣,不如現在就開始研究未來物流服務市場的發展趨勢,把握好全社會物流轉型期的機遇,合理利用鐵路可以匯集的資源優勢,彎道超車,直接打造適應新型消費市場的鐵路供應鏈平臺。

目前,鐵路貨運的基礎根植于大宗貨物運輸。然而,隨著經濟向前發展和消費逐步升級,傳統産業結構已經發生了轉變,坑口發電、産地精深加工等已成趨勢,隨之而來的大宗貨物運輸更是向“重量更輕、體積更小、附加值更高”的方向轉移,加之全行業的供大於求和産能過剩,導致鐵路也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在穩住大宗貨物運輸市場的基礎上,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鐵總)也陸續開發了汽車、家電、快遞和冷鏈等專業白貨物流,特別是加強了鐵路適箱貨類的集裝箱運輸比例,截至2017年三季度,全路擁有的集裝箱數量已達37.2萬隻。同時,在《“十三五”鐵路集裝箱多式聯運發展規劃》中也明確規劃,到2020年,集裝箱運量將達到鐵路貨運總量的20%左右。

早在2016年,國內物流總費用就已超過11萬億元。因而,面對如此龐大的物流市場,鐵路供應鏈應該追求更高的目標。此前,十九大提出了“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目標,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積極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也第一次將供應鏈創新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鐵路供應鏈應該在其中的綠色供應鏈和全球供應鏈上有所突破,並成為領先企業。

未來,服務型供應鏈的競爭力不在於供給能力,而在於如何適應並滿足消費者市場的需求。經濟全球化和資訊全球化已經讓工業時代讓位於資訊時代,工業文明也躍升為網路文明。在全行業供遠大於求、消費結構性轉型升級的趨勢下,大規模生産開始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定制化生産。這時,消費者開始追求産品/服務的客戶(個性)化、即時化、便利化和主動(過程參與)化,網際網路零售、網路訂餐/外賣到家、“門到門”快遞等産業興起,導致運輸服務也更加強調服務的多樣化、強時效、小批量、多頻次和一站式“門到門”寄遞。

即便是UPS、FedEX和DHL等全球領先的物流企業,也在這場以網路文明構建的新消費時代被新興的亞馬遜等跨界融合的電商企業逼到了墻角,“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也被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路控制而淪為變相的成本中心。

面對基於網路文明的新消費時代,所有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讓生産産品/服務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而“以消費者為中心”首先在於如何理解消費者。

在理解消費者方面,以商貿立國的歐美的確領先而超群。比如,在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中,後電影及衍生品市場才是商業電影最為關注的目標,電影票房僅佔20%的收入。所以我們看到,作為全球最為成功的主題公園,迪斯尼樂園的門票收入僅佔其營收的30%,而推出的《冰雪奇緣》奧薩公主裙每年就賣出了300萬條,金額高達4.5億美元;影片《泰坦尼克號》中“海洋之心”的項鍊仿製品成為了當時最為暢銷的産品之一。此外,人滿為患的城市綜合體購物中心大都引自發達國家的MALL模式,而走紅的《中國好聲音》等真人秀節目的版權也都購自海外。

期望彎道超車的鐵路供應鏈也應率先學習理解消費者,在“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産業鏈生態中營造核心競爭力,並聯合上下游資源,形成可融合的鐵路新産業鏈生態。

網路文明之上的網際網路服務基因包括網路化、標準化、品牌化、客戶化和資本化,從事物流服務業的鐵路恰恰具有屬於網路文明的新經濟所需要的絕大部分基因。

鐵路具有全國最大、最為密集的運輸物流網路體系,營運里程超過12萬公里,客貨共線達到10萬公里。同時,與其他物流方式相比,鐵路貨運具有規模化、標準化、全天候和綠色安全等優勢,品牌優勢突出,供應鏈金融潛質凸顯。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鐵路在運營中天然形成的海量數據與95306貨運網路平臺産生的大數據聚合形成了最有價值的數據資産,加上成本越來越低的物聯網工具和基於大數據的智慧“場景”構建,大大推動了鐵路 “網際網路+”智慧供應鏈平臺的形成。

鐵路貨運與公路貨運、海/江貨運和航空貨運之間,既是競爭對手也是聯盟夥伴,而鐵路結盟“公、海、空”實現鐵路供應鏈平臺跨越式發展的路徑就是集裝箱多式聯運。

然而,全球通用的集裝箱多式聯運模式已被證明在國內並不成功。目前,集裝箱海鐵聯運僅佔全國港口吞吐量的1.5%,而集裝箱公鐵聯運僅佔貨運總量的2.9%。在傳統的管理機制下,集裝箱多式聯運短期內很難有突破,加上各行業基層末梢的權力尋租和跨經營主體的利益博弈,也嚴重阻礙了多式聯運的應用,只能在技術上和運營模式上尋求創新,而鐵路供應鏈平臺正好可以利用創新,來跨越以往加在集裝箱多式聯運上的各種束縛。

近年來,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産業研究院物流産業研究中心提出了基於鐵路供應鏈平臺的第二代多式聯運和共用集裝箱模式分別從運營模式和技術手段上進行了創新:技術上,將集裝箱的外部介面與國際接軌,集裝箱內部則通過封閉式可分拆式組合集裝箱(“樂高”式組合分箱),從而實現對“門到門”功能的支援;而在運營模式上,可以先用100萬隻共用集裝箱替代全路37.2萬隻鐵路集裝箱,並利用金融杠桿逐步迭代,進而實現跨行業集裝箱的全流通。

(作者為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産業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構建鐵路供應鏈應從更宏觀的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