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

民企“走出去”仍待破除政策藩籬仍受資質“等歧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産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服務網路,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民營經濟大省江蘇調研發現,近年民營企業在大規模及先進技術型國際並購領域實力增強,成為對外投資絕對主力。然而,融資難及資質“玻璃門”政策歧視、核準備案程式複雜等問題仍存在,制約民企“走出去”,業內人士建議放寬民企對外投資管制,加強金融保險政策支援。

民企貢獻江蘇近七成境外投資

2017年1至9月,江蘇新增對外投資項目472個,中方協議投資額70.2億美元,其中民企為投資主體的項目321個,中方協議投資額47.3億美元,分別佔全省總量的68%和67.3%。江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已由國企主導向國企、民企雙輪驅動轉變,且民企擔當絕對主力。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並購成為江蘇企業主要投資方式。1至9月,江蘇民企並購類項目29.6億美元,同比增長51%,佔全省同期並購類項目總量的73.1%和民企對外投資總額的62.6%。其中,三胞集團收購美國丹德里昂醫藥公司100%股權,中方協議投資額9.12億美元,是我國企業首次收購國外原研藥,亦是收購美國原藥研發生産企業最大交易記錄。蘇州安潔科技全資收購跨國精密金屬零件製造企業新加坡超新集團,接收其在中國大陸、泰國、新加坡的資産和業務。公司副總裁李棱説:“通過接管以來近兩年的運營管理,我們已經扭轉了收購時整體利潤下滑的局面,如今凈利潤已遠超過去。”

江蘇省商務廳廳長馬明龍告訴記者,民企在對外投資中擁有諸多國企不可替代的優勢,尤其體現在對高新技術、能源資源、軍工等敏感行業投資及重大項目海外並購上。

境外産業園是江蘇推動民企“走出去”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平臺。由江蘇其元集團投資建設的衣索比亞東方工業園預計今年收入可達1.5億元人民幣,2018年有望超過2億元。紅豆集團在柬埔寨打造的西港特區,已入駐100多家國際化企業。

“工業園提供了穩固可靠的海外發展基地,利於形成融入當地市場的産業鏈和産業集群,降低企業海外投資經營成本;同時改變企業各自為政的鬆散局面,實現抱團出海,有助於發揮投資規模效益,共同抵禦風險。”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志彪説。

當前,優秀的跨國企業正在壯大崛起。全國最大的民營鋼企江蘇沙鋼集團通過合營、參股境外礦産公司等方式,獲得穩定鐵礦石供應;亨通集團借國外技術壯大自身,現已開設超30家海外行銷技術服務分公司,業務覆蓋1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三年海外營收增速超80%。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購新加坡封測廠商“星科金朋”。長電科技與星科金朋同屬積體電路封測行業,分列全球第六和第四位。長電科技副總裁朱正義説,並購是看中了對方的技術和客戶。星科金朋擁有的eWLB和SiP封測技術全球領先,代表了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完成並購後,預計長電科技可進入全球第四,下一步有望躋身前三。

“從産品‘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從嘗試性、探索性到規模化‘走出去’,江蘇民企實現了從大到強的轉變,涌現出一批優秀跨國企業,‘蘇商’亦成為我國民企‘走出去’的重要標誌。”江蘇省商務廳副廳長孫津説。

值得注意的是,江蘇近年(境內)上市公司海外並購數量、質效同步提升,特別是在高端製造、能源環保等領域加快海外佈局,深度參與國際分工,不斷拓寬交流渠道。江蘇省商務廳數據顯示,該省上市公司海外並購數量從2013年的2個增加到2017年前三季度的18個,涉及金額從2013年的0.61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前三季度的25.7億美元,並購標的集中于高端製造、能源環保、基建、批發零售等領域,涌現出揚州科派股份出資3.6億元兼併美國辦公傢具生産商等一批海外並購大項目,僅三胞集團就在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完成多起産業並購項目,涉及百貨、玩具、生物醫藥、時尚生活電子産品、健康照護等行業。

融資受限政策阻滯猶存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江蘇民企境外投資取得可喜進展,仍面臨諸多難題。據多家有境外投資經歷的民企反映,目前對外投資中,融資受限、政策“偏見”、備案複雜等問題突出。

一是民企對外投資並購融資難。眼下,對大多海外投資民營企業而言,建設資金短缺、融資難是突出瓶頸。一些企業表示,民企融資渠道狹窄,主要依靠自有資金,且擔保體系不健全,境外資産無法抵押,導致並購項目難以實施。

蘇州東山精密製造股份公司以6.1億美元現金對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美國MFLEX公司的收購,2016年中完成股權交割。東山精密財務總監王旭説,上市公司海外並購必須通過證監會審核,但國外上市公司股東不可能等境內上市公司完成證監會審批後再交割股權,而是要求先以現金支付完成股權交易,這對中方企業尤其是民營上市公司來講壓力很大。

此外,商業銀行貸款審批流程較長,上市公司考慮資訊披露及保密要求,一般只能在小範圍內與銀行接觸,成功難度較大。以其元集團東方工業園為例,因為資産在衣索比亞,難以通過資産抵押融資,目前工業園負債率不到10%。“政府支援也有變化,現在商務部、財政部3個億的扶持已經停掉,省、市鼓勵招標工業園的獎勵資金1個多億,只到位3850萬元。”其元集團副總裁劉正華説。

二是資質“玻璃門”等政策歧視多。不少民企反映,國家在投資審核方面對民企要求比較嚴,資源主要向國企和央企傾斜,政策紅利收益民企享受較少。此外,民企在援外項目資質上遭遇“玻璃門”問題。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實施,我國援外項目規模必將擴大,但民企由於不具備援外資質而被拒之門外,這既有違市場公平原則,又不利於國家援外項目發展。

三是民企海外投資項目備案程式複雜延誤商機。國家近年出臺《境外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等新規,大幅下放審批許可權,加速企業境外投資步伐。但一些民企認為,雖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審批制已改為備案制,但所需報送審核的材料清單並沒減少,手續複雜、時間長等問題仍未根本性解決。

蘇南一位企業家説,海外並購時間緊、招標前置條件多、保密要求高,許多並購需要在短時間內支出保證金並派出專業團隊,經常由於手續不完備,購匯、出入境審批不及時等錯失良機,挫傷民企“走出去”積極性。

四是資訊渠道缺乏致使企業“摸黑找路”。江蘇恒力液壓股份公司完成了對德國哈威茵萊公司100%股權收購。董秘丁浩總結並購過程感到,國內包括國際投行、律師和會計師事務所等仲介機構的缺乏,對民營企業海外並購極其不利。“並購涉及很多國外法律、財務等規則,聘請國外仲介收費一般佔到收購標的3%左右,僅律師費每小時就是兩三千元,收購失敗也要支付上百萬元,這對中小型民營企業而言負擔不小。”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眼下民企並購資訊有的來自客戶,有的靠朋友介紹,缺乏統一權威的查詢平臺。企業普遍表示,靠單個企業尋找,既不現實,風險也很大。此外,從完成並購到融合發展,也充滿挑戰。麥肯錫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都有近萬例並購案件,只有三分之一最終成功並帶來效益。不少有過海外並購經歷的民企人士表示,並購國外企業後,認同中國文化、服從中方管理的外籍管理人員很難找,亟待探索建立兩種文化溝通機制,以增強信任,逐步形成複合的新型企業文化。

體制機制“梗阻”亟待打通

民企在“一帶一路”佈局及敏感性、關鍵性領域境外投資中作用凸顯,尤其是當前許多國家對國企身份較為敏感,更宜發揮民企作用。業內人士認為,要消除各種政策歧視和體制障礙,為民企對外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保障。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放寬民企對外投資管制,促進投資便利化。江蘇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等受訪者認為,與國企不同,民企主要依靠自有資金對外投資,可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原則,只要符合東道國準入條件的都宜給予通過,由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自負盈虧,政府重在加強事後監管和服務。

在簡化手續、促進對外投資便利化方面,業內人士建議,一是逐步對民企境外投資項目採取登記制,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管理,研究制定《境外投資法》,促進對外投資合作便利化。二是簡化簽證手續。參與昆山衣索比亞阿瓦工業園規劃建設的國網昆山市供電公司總經理施晨説,境外投資項目工作人員前往落地簽證國家,建議可享受綠色通道和直通放行等政策;還可設立研修人員簽證,為入境參加培訓人員提供便利。三是建立“非禁即入”援外準入制度,取消準入審查制度,直接向具備工程承包資質的企業放開成套項目援外資格,向具備進出口經營權企業放開物資供應商資格。

此外,須加強金融、財稅、保險等政策支援。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説,希望國內相關政策性銀行,能夠給予民企更長時間授信,尤其是對入駐境外工業園的企業,能通過國開行“統貸平臺”融資。施晨認為,可利用中投公司等主權基金設立境外並購基金,面向發達國家的醫療器械、航空、機器人、軍工、高端裝備等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等重大優質項目並購。崔根良建議,對民企在國外投資形成的利潤,如繼續在國外設立企業,可實行稅收抵扣,返程投資實行股權穿透原則,穿透到自然人。

同時,鼓勵民企海外並購後返程投資。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民營企業海外並購後返程投資迎來窗口期,宜以此為抓手,推動江蘇邁入全球製造強省行列。馬明龍説,江蘇省將出臺鼓勵措施吸引企業將海外並購後的高端産業、高新技術、高品質服務等“引進來”,與國內母公司融合發展,促進母公司向科技研發中心和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及跨國公司總部轉型。“同時帶動省內配套産業和企業優化升級,發揮內外互動、全球整合的協同效應和規模優勢。”(劉巍巍)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民企“走出去”仍待破除政策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