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聲音

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唐明晰教授:讓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比翼齊飛

唐明晰,英國愛丁堡大學人工智慧係博士,曾任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和工業設計教授,設計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現為鎬京國際教育集團(西安)董事會副主席、副總裁,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副校長。

微信圖片_20170912084132

▲2017年8月27日至9月3日,唐明晰教授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烏茲別克政府的邀請參加了中亞文化復興和絲路歷史對話研討會,提出了集人工智慧,設計技術,文化創新為一體的"大知識"概念和研究計劃。

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係工作期間,唐明晰教授與RCCCI學術委員、RCCCI理事會執行理事及其學術與管理委員會秘書處秘書長、西安交通大學通理項目管理中心主任王忠民教授,RCCCI學術與管理委員會秘書處呂曉寧副秘書長等人策劃、組織了《天人合一 代代相傳——陜西文化與設計創新展》。該展覽于2014年5月在香港理工大學展出,展覽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香港的設計界及藝術界,展現了陜西文化的風采和民間藝術家的創新力。除秦腔表演外,還展示了安塞剪紙、安塞農民畫、鳳翔泥塑、陜西皮影、陳倉社火臉譜等陜西民間藝術,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推動傳統文化與設計創新相融合,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香港的設計界、設計教育界和藝術界展現豐富多彩的陜西文化和民間藝術家令人驚嘆的創造力!”

微信圖片_20170912084028

▲“天人合一,代代相傳:陜西文化與設計創新展”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

唐老師您好!能不能簡單介紹下您的人生歷程?

唐明晰:1988年到1997年這10年,我在英國三個大學做研究。我的博士學位是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的專業是人工智慧。博士讀完後,我在倫敦大學的UCL工作了兩年,然後在康橋大學工程設計中心工作了4年,開發先進的設計技術和系統。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我就去了香港。在香港工作了20年,一直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這個學院是全世界排名25的一個設計學院,是亞洲唯一入選的,也是亞洲最大的一個設計學院。期間,我做了一些人工智慧與設計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一共培養了25名博士生。

是怎樣的機緣吸引您來到西安呢?

唐明晰:在香港工作的時候我就跟西安幾個很強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自2003年起,我每年都會帶領碩士班來西安實習。在此期間,我對陜西的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現在我在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工作。經過23年的傳奇式的發展,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已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新型大學,其服裝、藝術、珠寶、建築這四大二級學院的組合將形成一個強大的設計教育中心。而且它在西安,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個吸引了我。這個平臺會將我在英國10年,在香港20年的一些經驗、研究成果很好的發揮出來。

目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已經在國際化、“一帶一路”方面邁開了大步,與美國天普大學、英國康橋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設計創新的理論與技術方面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合作。

微信圖片_20170912084044

▲唐明晰教授和王忠民教授為觀眾奉獻優美的秦腔曲牌

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怎樣將好設計、好産品傳播到“一帶一路”國家呢,您能不能談談您的理解。

唐明晰:“一帶一路”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大。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説,絲綢之路可以回溯2000年以前,“一帶一路”可以影響未來2000年,這個一點也不誇張。所以,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時期,怎樣才能真正的在“一帶一路”上發揮我們文化、創意、人工智慧、設計技術呢?我覺得還是應該強調設計創新在整個工業發展、未來工業發展的作用。

陜西是一個文化大省,歷史悠久,文化沉澱非常深厚,有非常多的民間藝人和手工藝工作者。但是他們的作品,他們的成果往往不能引起市場的注意,價值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我想,通過“一帶一路”,通過跟中亞、中東甚至歐洲這些國家的合作,通過設計的手段,通過現代設計的技術和創新的手段,來提升他們的作品價值。不是説我要搞我自己的設計,而是要開發設計平臺和工具,強調中國文化在設計當中的引領作用,真正的匯集這些廣大的民間藝人,將這批力量培養成我們創意工業的生産力。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大力宣揚民族的東西的重要性,教育新一代的年輕人,讓他們也對中國自己的文化這一寶貴遺産産生興趣,産生學習的慾望。

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的一個完美融合呢?

唐明晰:首先,我們開發了一個理論的模式,你首先要對過去的遺産和我們的民間藝人做深入研究,它裏面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價值在哪?有一個模式叫:RTTTI。這個R就是研究。你先要把它研究清楚,自己的東西都説不清楚,那不行。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有三個T。

第一個T是Translation,我們叫詮釋,中國的文化元素要讓廣大的消費者,尤其是國外的消費者都看得懂。很多東西並不是我們不好,而是別人看不懂,不知道深刻含義和意義何在。所以,我們的設計一定要做好詮釋。

第二,我們要用現代的技術,像3D列印也好,整合製造也好,你要把它的變化呈現出來,叫Transformation。就是第二個T ,也就是你要有一些變化,不能老祖宗做成什麼樣你就做成什麼樣,時代已經變了,大家的審美已經變了,你要把它變化成現代人能夠理解的東西。

第三個T 是最關鍵的,我們叫Transcend,就是超越,這個超越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超越是藝術家本身的超越,他要超越自己。第二個超越是利用現代的技術,通過整合創新,將基於傳統手工藝人的設計變為現實。説得簡單一點,比如傳統的剪紙,它是二維的一張紙上的東西,我把它要做成三維産品,就要用到各種技術,要用到各種創新。我要把它變成三維産品,這本身就是一個從二維到三維的超越。設計在做出來的過程中需要其他人的合作,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我們要通過協同設計達到雙贏。所以,它的超越在於不僅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這個就是集體的力量。如果沒有雙贏的話,那合作是談不了的。

我相信,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非常好的橋梁。因為大家一談到藝術、談到文化的時候,情感就會拉近。我覺得我們作為學者要研究、推行這個模式,要用例子和做出的可以推廣的作品來説明。

其實這也是“一帶一路”的核心精神——互聯互通,合作共贏。那怎樣通過這些設計作品向“一帶一線”國家輸出中國文化並影響他們呢?

唐明晰:傳播文化有很多方式,比如説辦個展覽、做個交易會,這些很重要。但是,最後必須落到有沒有産品、有沒有合作的産品出來。一輛列車開出去,貨出去了,但拉回來,沒東西,因為什麼呢?你沒有跟人家合作。一定要通過文化、教育,通過設計創意、協同設計來交流融合,吸收各個國家好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通過協同設計把各個地區的活力調動起來,這樣,絲綢之路的精神才能活起來。我覺得“一帶一路”還有很大的空間讓我們去發揮,像我們的建築工程、鐵路、交通都是很重要的,從工業産品、文化産品、旅遊産品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設計要跟上,最佳的方式就是通過合作的方式,比如説,在西安設立一些國際設計的工作站,大家一起來合作,開發一些合作共贏的品牌。

我始終強調,三個東西很重要。

第一就是高科技的技術,人工智慧;

第二是設計的技術,如果我們以中國文化為基礎,那我們的設計水準絕不會低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第三,就是文化創意,必須立足於我們的本土文化,必須充分發揮文化遺産的作用。這樣,我們三大力量加在一起,就能打造“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的品牌,我覺得這個有非常好的前景。

您講的非常好。為了打造“一帶一路”設計品牌,西安將於9月21日舉辦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希望您提出您的期望和建議。

唐明晰:陜西省和西安市早就認識到未來文化産業、創意工業對陜西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了。將創新設計列為歐亞經濟論壇的重要內容,是非常明智,非常正確的,我們也是大力支援的。

但在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後,還需要有一個後續的推進。比如構建國際設計協作工作室,連結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設計力量,與本土設計資源、設計力量協作開發新産品。我希望通過設計周形成強大的設計力量,並且這個力量是有中國文化,有絲路文化,有“一帶一路”思想作為指導的,這樣我們才能把國際合作真正的搞起來。

産品交流,文化交流不只是停留在搞演出,應該停留在具體的經濟發展上,惠及“一帶一路”沿線更多的國家和人民,惠及中國人自己生活水準的提高,這樣我們才能共同繁榮,共同進步!

衷心祝願絲綢之路國際創新設計周圓滿成功,在此基礎上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合作,真正把中國的文化産品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向全世界!

記者手記

在採訪前,一直好奇:一個人工智慧的博士、工業設計係的教授為什麼要致力於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呢?一個出生在湖北、求學在英國、工作在香港的教授,為什麼最終會選擇留在西安呢?帶著這樣的疑惑採訪了唐明晰教授。採訪中,一直被唐明晰教授淵博的知識、高深的見解以及對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的熱愛所感染,幾乎忘了採訪任務。

唐明晰教授是一個純粹的人,熱愛生活,喜歡挑戰,對一切美的東西執著追求。致力於民間藝術是因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留在西安則是因為對陜西民間藝術有著深沉的愛戀。而在西安,在絲綢之路的起點,相信唐教授一定會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豐富經驗以及一腔熱血傾注,讓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比翼齊飛……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楊柳